沉默的四个月:当深情成为流量猎物

朱媛媛离世四个月后,其丈夫辛柏青遭遇营销号冒充及恶意编造绯闻,深陷”消费深情”的流量围猎。​ 2025年9月,北京某小区的地下室里,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

朱媛媛离世四个月后,其丈夫辛柏青遭遇营销号冒充及恶意编造绯闻,深陷”消费深情”的流量围猎。

2025年9月,北京某小区的地下室里,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 十几个营销号运营者正忙着给视频添加标题:《辛柏青走出丧妻之痛!状态回春喜迎双节》。画面里穿着黑色T恤的辛柏青微笑着送上祝福,却没人说明这是两年前的旧影像。这条经过精心剪辑的视频,将在中秋节前获得百万点击量——这是朱媛媛离世后的第四个月,一场针对深情的围猎正在上演。

一、 五月的那纸公告:深情与流量的分水岭

5月21日的讣告至今仍置顶在辛柏青的微博首页。没有照片,没有哀乐,只有简练的十二个字:“吾妻朱媛媛,因病医治无效,永失我爱。”这种克制的悲痛,如今却成了营销号眼中的商机。 中戏98级同学回忆,当年辛柏青为陪朱媛媛看病,推掉《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片约时说过:“戏还能再拍,人只有一个。”这种贯穿30年感情的逻辑,如今被简化成“深情人设”的标签。当真正的深情成为稀缺品,窥探与消费便接踵而至。

二、 咖啡店里的“拉郎配”:虚构的缱绻与真实的边界

8月流出的“偶遇照”堪称当代赛博聊斋。有网友发现,所谓辛柏青与马伊琍的“同款咖啡杯”,实则是P图产物——原图是马伊琍2023年片场照与辛柏青广告片的合成。更荒诞的是,虚构的咖啡店地址在上海松江,而当时辛柏青正在北京给孩子办转学手续。 “他们需要殉道者,也需要背叛者。”社会学者张明认为,舆论既渴望永恒的深情,又暗中期待它崩塌。这种矛盾心理催生了“拉郎配”的产业链:有团队明码标价“制造明星绯闻”,包含偷拍、通稿、热搜套餐,收费20万起。

三、 高仿号的陷阱:AI时代的盗脸者

9月涌现的“柏青·本号”类账号,标志着吃人血馒头进入3.0时代。这些高仿号不仅盗用影像,还开始运用AI换脸技术。有受害者晒出聊天记录:某营销号提出“10万定制辛柏青祝福视频”,声称能用AI生成“任何想要的发言”。 更令人心惊的是情感伪造。某个获得10万点赞的视频里,合成音朗诵着“我已走出阴霾”的虚假独白,背景音乐用的是《人世间》插曲。而真实世界里的辛柏青,至今仍保留着朱媛媛的微信聊天界面,她的最后一条语音是:“晚上给你炖了梨汤。”

四、 比较级暴力:当悲伤成为标尺

在这场狂欢中,出现了一种诡异的“悲伤比较学”。有人指责李乃文“这么快就接新戏”,也有人批判黄晓明“悼文不够长”。似乎必须符合公众设定的悲恸模板,才配得上“真情”认证。 “他们要把辛柏青钉在永恒丧偶的十字架上。”心理专家林薇指出,这种情感绑架实则是集体心理投射:“现代人太渴望看到至死不渝的爱情,以至于拒绝接受悲伤的自然疗愈过程。”

五、 沉默的抵抗:缺席也是一种宣言

辛柏青的彻底沉默,反而构成最有力的反击。知情人透露,这四个月他主要做三件事:接送女儿上下学、整理妻子未发表的表演笔记、在郊区种朱媛媛最爱的白兰花。没有公开悼念,没有商业活动,连朋友聚会都婉拒。 这种彻底的退守,意外守护了情感的纯粹性。就像他曾在《幸福像花儿一样》里说的台词:“真的东西,不需要拿出来晒。”如今看来,这句话成了现实生活的注脚。

六、 共生暗网:流量时代的寄生关系

深扒这些营销号会发现诡异关联:某个刚造谣辛柏青的账号,下周就会开始“揭秘”某女星婚变。它们如同虚拟世界的秃鹫,组成互相喂食的生态链。有业内人士透露,这类账号往往属于同一MCN机构,通过制造对立话题完成流量闭环。 更值得警惕的是伦理失范。中国传媒大学一份报告显示,2025年明星讣闻类假新闻同比增长300%,有团队专门监控明星亲属病况,提前准备“悼念特辑”蹭热点。

秋分这天的北京,辛柏青终于被拍到出门。​​ 照片里他牵着女儿的手,两人在朱媛媛墓前放下一盆白兰。没有哭声震天,没有表演式跪拜,只有小女孩认真擦拭照片的动作。这个未被营销号采用的画面,反而诠释了深情的本质:它从来不需要热搜认证,就像白兰花不需要掌声也能自在芬芳。 在流量至上的时代,沉默成了最后的尊严防线。当虚构的“振作”与真实的哀悼在网络世界厮杀,或许我们该问:为什么容得下千万条虚假的“辛柏青们”,却容不下一个需要安静悲伤的真实灵魂?

Avatar photo

作者: 千跃网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