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仙游在传承千年制香技艺的基础上,通过开发文创香品、发展香旅融合、开拓线上市场等方式,让传统香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焕发新生机。
清晨的光线透过木窗,落在陈斌满是香尘的手上。他轻轻捻起一撮沉香粉,加水、揉捏、入模、定型,每一个动作都延续着千年未断的节奏。这里是福建仙游,一座被香气浸润的县城。从宋代开始,制香的手艺便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而今,它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命力,重新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

一缕传世之香,从宋代飘到今天
仙游的香,是有根的。
宋代海上贸易繁荣时,莆田作为重要港口,迎来了东南亚的沉香、檀香。仙游人以草木为纸、香气为墨,将自然精华凝于一炷香中。古籍中所谓“仙游香,清远沁心”,说的正是这里制成的香,不仅能安神静心,更承载着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
然而,工业化的浪潮曾让传统制香陷入尴尬。机制香充斥市场,廉价香精混淆嗅觉,仙游香一度只能偏安一隅,成为少数人知晓的“小众珍藏”。
“我们不能让千年的香火,断在我们这一代。”说话的是杨铸,一家本土制香企业的负责人。他的厂房里,既有六十多岁老师傅手工揉香的身影,也有年轻人开着直播,向屏幕另一端的人展示一块沉香木的前世今生。
不只是祭祀用品,更是生活美学
过去,人们提到香,总联想到庙宇中的缭绕烟雾。而如今在仙游,香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在当地的沉香博物馆,参观者不仅能亲眼见到百年沉香木,还能亲手体验“打香篆”——将香粉填入印模,轻敲而成文字或图案。一位来自上海的年轻游客感慨:“原本以为香离我很远,没想到可以这么美、这么雅。”
仙游人不只制线香、盘香。他们开发出香囊、香皂、香珠手串,甚至将香融入茶与酒中,制成“香茶”“香酒”;提取植物精油,制成香薰产品。这些新品不再局限于宗教礼仪,而是进入日常起居、书房茶室、瑜伽冥想等现代场景。
“我们要让香‘活’在当下,而不只是陈列在博物馆。”杨铸拿起一款香囊说,“你看,这里面放的是本地香草,能安神助眠,很多年轻人买来放床头或车内。”
守艺的人,让香火不息
陈斌是仙游如今少数仍坚持全手制香的艺人。从他祖父开始,家里便以制香为生。“机器制的香整齐、效率高,但手工香有温度,燃烧时的气息层次都不一样。”
尽管手工香产量低、成本高,但仙游没有放弃这份坚持。当地政府推动建立“香文化产业联盟”,整合原料种植、生产、文创研发与销售,并设立非遗传承人工作室,让老手艺人有尊严地传承,也让年轻人有机会加入。
“现在有不少二十多岁的学徒愿意学,他们还会用抖音、小红书去推广,我觉得这是希望。”陈斌笑着说。
从线下到线上,香韵飘向更远方
“各位香友,这是我们今年新采的惠安沉香,香气清甜……”镜头前,杨铸正在企业直播间里介绍制香原料。不到半小时,后台订单不断跳出,最远的买家来自新疆和黑龙江。
疫情之后,线下香文化体验受限,仙游的香企纷纷转型线上。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香道教学、线上闻香体验,他们让“闻不见的香气”借助视觉与语言传递出去。不少企业还开发出“DIY制香套装”,让用户在家就能打香篆、手制香牌。
“香,不再只是点的,更是可以玩、可以学、可以礼赠的文化载体。”一位品牌负责人表示。
未来:让中国香,香透世界
如今,仙游已形成从种植、加工、文创到旅游的完整香产业链,年产值突破十亿元,产品出口至东南亚、日本甚至欧美。不少国际香水品牌也前来寻求香料合作。
但仙游人清楚,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不在规模,而在文化。
“我们不只是卖香,更是传递一种千年未断的生活美学。”杨铸说。下一步,他计划联合当地文旅部门,推出“寻香之旅”旅游线路,让游客从参观沉香林开始,体验采香、制香、品香全过程。
尾声:一缕烟,一座城,一种活着的传承
傍晚时分,仙游沉香博物馆内,一位老人正在教孩子打香篆。孩子小心地将香粉填入莲花图案中,轻轻一叩,香篆落案,清香弥散。
那一缕烟,从宋代飘来,穿过无数战乱与变迁,至今未断。而仙游要做的,就是让这缕烟,继续飘向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