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举办农民工技能大赛,近220名选手围绕螺蛳粉、桂林米粉等13个赛项展开竞技。
220名农民工选手,13种米粉技艺,一场关于舌尖上广西的竞技正在柳州上演。这里比的不仅是手艺,更是一方水土的饮食文化传承。
9月25日,柳州迎来了一场特殊的“比武大会”。第二届广西乡村振兴技能大赛暨第九届广西农民工技能大赛柳州市选拔赛现场,没有刀光剑影,只有锅碗瓢盆的碰撞声;没有硝烟弥漫,只有米粉下锅时升腾的蒸汽鲜香。这是一场属于普通劳动者的高光时刻。
01 舌尖上的竞技场
比赛现场,每位选手面前都摆着一套完整的炊具和食材。裁判一声令下,灶火燃起,这场关于米粉的技艺比拼正式开始。
螺蛳粉、桂林米粉、南宁老友粉——广西三大米粉同台竞技,考验的不仅是选手的基本功,更是对地方特色风味的精准把握。螺蛳粉要酸辣鲜爽,桂林米粉讲究卤水醇厚,老友粉则要酸鲜开胃。每个细节都关乎最终的味道。
来自柳州鱼峰区的选手李师傅专注地调配着螺蛳粉的汤底。他告诉记者:“一碗地道的螺蛳粉,汤底要用螺蛳、猪骨和十几种香料熬制数小时,酸笋的发酵程度也至关重要。”这些细节,是书本上学不到的技艺,全靠老师傅口传心授和多年实践。
赛场另一边,制作桂林米粉的选手正在精心配制卤水。桂林米粉的灵魂在于卤水,每家都有独门配方。选手王大姐说,她家的卤水配方传了三代,这次比赛她做了改良,既保留传统风味,又符合现代人的健康需求。
02 农民工的匠心坚守
这次比赛的220名选手,大多来自农村,如今在城市的各个餐饮岗位工作。他们用一双巧手,守护着广西的米粉文化。
42岁的参赛选手黄美娟来自三江侗族自治县。十年前,她来到柳州一家米粉店打工,从洗碗工做起,慢慢学会了制作各种米粉。如今,她已是一家米粉店的合伙人。“这个比赛给我们农民工提供了展示技能的舞台,”黄美娟说,“以前总觉得做米粉是谋生手段,现在明白了这也是在传承文化。”
农民工技能大赛已举办九届,成为广西劳务品牌建设的重要平台。通过比赛,一批批优秀的米粉制作人才脱颖而出,他们将“广西味道”带到了全国各地。
评委之一的广西烹饪大师刘师傅表示,农民工选手们虽然学历不高,但手艺精湛,“他们对食材的理解和把握,往往超出我们的预期。”
03 小小米粉,助推乡村振兴
这场比赛的意义,远不止于竞技本身。米粉产业已成为广西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柳州螺蛳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从地方小吃到百亿产业,螺蛳粉的崛起带动了原材料种植、加工制作、物流运输等整条产业链的发展。许多农民通过种植螺蛳粉所需的竹笋、豆角等原料实现了增收。
大赛组委会负责人介绍,比赛设置的13个赛项都是广西重点培育的劳务品牌项目。“通过技能比拼,我们希望能提升农民工的专业技能,促进就业,同时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在比赛现场,不少餐饮企业负责人前来观摩,物色优秀人才。技能大赛成为农民工就业的直通车,实现了“比赛促培训、培训促就业”的良性循环。
04 一碗米粉的文化密码
广西米粉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每种米粉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特色。
柳州螺蛳粉以其独特的“臭”味闻名,实则酸辣爽口;桂林米粉细腻滑爽,卤香四溢;南宁老友粉酸鲜开胃,带着浓浓的市井气息。这些味道,已经成为广西人共同的味觉记忆。
比赛评委、美食文化研究者陈教授指出,米粉制作技艺是广西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农民工是这些技艺的重要传承群体,他们通过日常劳动,让这些传统美食得以延续和创新。”
在工业化、标准化生产的今天,手工制作米粉的技艺显得尤为珍贵。选手们坚持传统工艺,同时融入创新元素,让古老的味道焕发新生。
05 技能大赛背后的温度
这场技能大赛,不仅比拼技艺,更彰显城市温度。柳州为农民工搭建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大赛组织者考虑到参赛选手的实际困难,提供了交通、食宿等全方位保障。比赛规则设计也注重实用性,评分标准既看重技艺传承,也关注创新应用。
获得传统柳州螺蛳粉烹制项目第一名的选手张师傅感慨道:“这是我第一次站在这么大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手艺。以前总觉得做米粉低人一等,现在明白了,只要技艺精湛,一样能获得尊重。”
技能大赛改变了社会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他们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者,而是有着专业技能的产业工人,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06 从赛场到市场:米粉经济的未来
比赛结束后,获奖选手将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并得到创业扶持。许多往届选手已成功开店创业,将“广西米粉”的品牌越做越响。
2018年参赛选手小林,如今在南宁开了三家米粉店,还开发了预制米粉产品,通过网络销售到全国各地。“比赛给了我自信和机会,”小林说,“现在我不仅自己致富,还带动了十多个老乡就业。”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分析,米粉产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我们可以借鉴日本拉面、意大利面的发展经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广西米粉品牌。”
未来的广西米粉,既要保持传统特色,也要适应现代消费需求。从食材溯源到工艺创新,从品牌建设到文化传播,都需要像比赛选手这样的专业人才去探索。
比赛落幕时,赛场里依然弥漫着米粉的香气。选手们互相交流着心得,评委们认真点评每份作品。这不仅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场关于美食与文化的对话。
一碗看似普通的米粉,背后是农民工的匠心坚守,是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当选手们端出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米粉时,他们端出的不仅是美食,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化的传承。
或许,这就是技能大赛最动人的地方:让平凡的劳动者闪光,让传统的美食新生。在广西这片热土上,米粉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