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三巨头陷亏损危机,量贩零食以极致性价比重塑行业格局,消费者用脚投票终结品牌溢价时代。
曾几何时,三只松鼠、良品铺子、来伊份是中国零食市场的“三驾马车”,凭借精美的包装、响亮的品牌和无处不在的渠道,它们一度成为消费者心中的品质代名词。然而,2025年的这个秋天,这些曾经的行业巨头却集体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一、数字背后的寒冬:从盈利到亏损的残酷转折
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零食三巨头的业绩出现了断崖式下滑:
- 三只松鼠:营业收入50多亿元,同比增长但净利润暴跌50%,仅剩1亿多元;
- 良品铺子:营收骤降近30%,缩水至28亿元,从去年同期盈利转为亏损近1亿元;
- 来伊份:营收微增至19亿元,却难逃亏损命运,净亏损超过5000万元。
这些数字不仅仅是报表上的冰冷数据,更折射出中国零食行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曾经依靠“品牌溢价”轻松获取30%毛利率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二、消费降级下的理性觉醒:谁还在为包装买单?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精致生活”让位于“理性消费”,人们不再愿意为华丽的包装和虚高的品牌溢价买单。
“同样的洽洽瓜子,超市卖12元,量贩零食店只要8.9元;一样的奥利奥饼干,价格差了三成。”正在零食很忙门店购物的李女士说,“现在钱不好赚,能省则省。”
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彻底动摇了三巨头赖以生存的根基。当消费者开始斤斤计较每一元钱的价值时,品牌光环失去了魔力。
三、颠覆者的逆袭:量贩零食的“降维打击”
就在三巨头为业绩下滑焦头烂额之际,一批新玩家正在悄然改变行业格局。
零食很忙、赵一鸣、好想来等量贩零食店以“低价高质”为核心竞争力,用1.9元的百事可乐、1.2元的怡宝矿泉水作为引流利器,吸引价格敏感的消费者进门。
这些新玩家的商业模式与传统巨头截然不同:
- 极致低价:毛利率普遍控制在10%左右,远低于传统的30%;
- 高效供应链:直接与工厂合作,砍掉所有中间环节;
- 快速周转:依靠薄利多销和快速周转实现盈利。
目前,量贩零食渠道已经占据中国零食市场37%的份额,成为第一大销售渠道,将传统商超(22%)和电商(20%)远远甩在身后。
四、巨头的困境:高成本结构下的转型之痛
面对新玩家的冲击,三巨头并非无动于衷。他们尝试降价促销,试图挽回流失的消费者。然而,这种策略却陷入了“越降越亏”的怪圈。
究其原因,在于三巨头固有的高成本结构:
- 营销费用高企:明星代言、线上推广费用不断攀升;
- 渠道成本沉重:线下门店租金、人工成本持续上涨;
- 供应链短板:长期依赖贴牌生产,缺乏自有供应链体系。
三只松鼠上半年研发投入仅1000多万元,不到营收的零头。如此微薄的投入,想要构建强大的供应链体系,无异于天方夜谭。
五、生存还是灭亡:巨头的自我革命
业内人士指出,三巨头要想重新赢得市场,必须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
- 重构供应链:从轻资产运营转向重资产投入,建立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
- 重塑产品策略:放弃过度包装和营销,聚焦产品本质价值;
- 重建渠道优势:优化线下门店网络,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 重拾性价比:降低不必要的营销费用,让利给消费者。
这场转型注定痛苦而漫长。但对于三巨头而言,这是生存的必由之路。
六、未来的零食市场:谁主沉浮?
中国零食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洗牌。旧的游戏规则已经被打破,新的秩序正在建立。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谁“偷”走了三巨头的利润,而是消费者用脚投票,选择了更符合当下需求的产品和商业模式。
未来的零食市场,将属于那些能够真正理解消费者、持续提供高性价比产品、并不断优化供应链效率的企业。无论是传统巨头还是新兴品牌,唯有顺应时代潮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