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内部指标”骗局告破!家长为升学托熟人反被骗12万,民警揭穿赌博前高管伪装的“入学门路”。
2025年9月,武汉洪山区派出所内,嫌疑人周某将一张欠条拍在桌上:“这顶多算经济纠纷!”她试图用白纸黑字掩盖诈骗事实,却未能逃过民警李卓涵的眼睛——银行流水显示,所有“打点费”最终流向其弟账户与赌债偿还。一场以“名校入学”为饵的骗局就此揭穿,而背后是一位母亲为女儿升学焦灼的心。

01 焦虑的母亲与“热心”的熟人
5月盛夏,曾女士看着女儿十二门全A的成绩单,眉头紧锁。对口初中质量平平,“中考五五分流”像一把悬顶之剑。她在闲聊中向朋友周某吐露忧虑,对方立刻接话:“我有个内部渠道,能安排进某名校。”
曾女士不知道的是,这位曾任企业高管的“能人”,早已因沉迷赌博负债累累。周某的“热心”,实为精心设计的钓饵。
02 12次转账与虚假的“进展汇报”
从5月到8月,周某以“请客吃饭”“包红包”为由,让曾女士先后转账12次共12万元。为增强可信度,她甚至伪造与“研究所领导”的聊天记录,定期“汇报”进展:“领导已点头”“学籍正在调档”。
当曾女士询问细节时,周某便以“敏感事宜不宜多问”搪塞。她甚至主动写下欠条:“办不成就算我借的。”这种“坦荡”,反而消解了曾女士的最后一丝疑虑。
03 破碎的入学梦与崩溃的哭声
8月底,同学陆续收到录取通知,曾女士的女儿却终日以泪洗面。面对追问,周某先以“领导出差”拖延,后彻底失联。
曾女士报警时哽咽道:“钱没了可以赚,但孩子错过升学时机,我一辈子不能原谅自己。”
04 民警破局:一张欠条与即时转账的漏洞
洪山分局民警李卓涵发现关键破绽:
- 周某声称钱款用于“打点”,但每次收款后立刻转出;
- 所谓“打点对象”实为其亲弟;
- 银行流水显示资金最终流入赌债偿还账户。
“经济纠纷”的谎言在证据前崩塌,周某被刑事拘留。
05 深层剖析:升学焦虑与骗局温床
此案折射出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与家长焦虑的失控:
- “五五分流”压力:中考淘汰率催生“走捷径”心理;
- 熟人信任陷阱:周某曾凭人脉帮过曾女士,使其放松警惕;
- 话术包装:以“内部渠道”“领导关系”等模糊话术营造神秘感。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共查处教育诈骗案1.2万起,其中“入学指标”类占比37%。
06 警惕“熟人诈骗”:善良不该被利用
周某的骗术并非孤例:
- 精准利用信任:熟人关系降低防备心;
- 债务驱动犯罪:赌博、网贷等成诈骗高发诱因;
- 法律规避企图:以借条、合同等形式伪装民事纠纷。
民警提醒:“真正稀缺的资源,从不会通过私人转账流通。”
曾女士的女儿最终入读对口初中,成绩依旧名列前茅。
而周某的赌博债台,却用12万元和一副手铐偿还。
此案留给所有家长的启示:
教育没有捷径,最好的学校永远是——
让孩子相信:努力比关系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