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网红断桥跳水点因安全与生态保护原因加装防盗刺,官方早已禁止该区域水上活动并加强监管。
在三亚大东海的海岸线上,一段废弃的断桥曾因社交媒体上热传的跳水视频而名声大噪,成为不少游客慕名而来的“野生打卡地”。然而近日,有网友发现这座断桥的桥面被密密麻麻的防盗刺覆盖,昔日常见的跳水身影也不复存在。一块醒目的警示牌立在桥头:“为保障游客安全,本区域已安装了防盗刺及防护网,禁止任何形式的攀爬、涉水行为,安全第一,生命无价!”

从网红跳水点到“禁地”,断桥经历了什么?
这段断桥因其高度适宜、海水清澈,近年来逐渐成为跳水爱好者和短视频创作者的热门取景地。不少人自发游到桥边,攀爬而上,从桥面纵身跃入海中,并将视频发布到社交平台,“三亚断桥跳水”逐渐成为一道带有冒险色彩的风景线。
然而今年9月,有网友发布视频称,断桥在一夜之间“长”满了尖锐的防盗刺,再也无法靠近。从画面中可以看到,整段桥面几乎被防盗刺完全覆盖,在阳光下反射出冷冽的光,与周围碧海蓝天的休闲氛围形成了鲜明对比。
官方回应:并非突然禁止,保护早已开始
针对这一变化,三亚市吉阳区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工作人员回应称,安装防盗刺是出于安全和生态保护的双重考虑。“从2023年4月起,大东海断桥区域就禁止开展水上旅游活动。”该工作人员表示,该区域已被划定为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涉及珊瑚礁保护和海域安全问题。
事实上,早在2023年4月,三亚市旅游市场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就曾发布通知,明确禁止在大东海断桥等区域开展水上旅游活动。今年4月,当地综合行政执法局还联合多部门开展了联合整治行动,对违规进入的市民游客进行劝离,并通过无人机巡航、设置警示牌等方式加强监管。
为何选择安装防盗刺?
“我们一直采用‘驱离’的方式监管,但效果有限。”吉阳区旅文局工作人员坦言,仅靠人员巡查和劝离难以完全阻止冒险行为。“有些人甚至会翻越围墙,这样更加危险。安装防盗刺是为了彻底杜绝攀爬可能,从根本上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这种“硬隔离”的方式虽然有效,却也引发了一些讨论。有网友认为,安装防盗刺显得简单粗暴,既然有这么多人愿意前往,为何不将其开发为正规景区,配备安全措施?但也有不少网友支持这一做法,认为“安全无价,冒险行为不该被鼓励”。
野生网红景点的两难困境
断桥的变化折射出当前旅游发展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难题:如何在网络传播、游客兴趣、安全保障与生态保护之间取得平衡?
这类未经开发的“野生景点”往往因为其原始、刺激的特性而吸引游客,但也正因缺乏管理,安全隐患极大。水域情况复杂、缺乏救生设备、现场无人监管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溺水、划伤等意外发生。
另一方面,人类活动的增多也会对海洋生态造成影响。断桥所在的区域是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珊瑚礁生态系统脆弱,频繁的人类活动可能会破坏珊瑚生长,影响海洋生物栖息环境。
安全与体验,如何兼顾?
对于游客而言,寻找独特、刺激的旅游体验是人之常情,但生命安全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三亚作为热门旅游城市,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如何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又保障安全与环保,成为当地管理部门的重要课题。
或许,除了“堵”之外,也需要思考“疏”的可能。例如,在合适区域建设安全可控的跳水设施,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又保障安全;加强对网红景点的科普讲解,让游客在体验的同时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利用科技手段加强监管,如使用无人机巡航、智能监控等。
走出“网红”迷思,重新发现旅游的真谛
三亚断桥的变化提醒我们,旅游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追求惊险刺激的短视频素材,而在于体验不同风土人情、感受自然之美、获得身心放松。安全、文明、可持续的旅游方式,才是长久之道。
下一次计划旅行时,我们或许可以放下对“网红同款”的执着,去发现那些真正值得体验的风光与文化——它们可能不那么“上镜”,但却能让我们获得更深刻、更安全的旅行体验。
如今,三亚那段断桥依然矗立在海中,只是桥面上多了一层防盗刺,岸边立起了警示牌。它仿佛在无声地提醒每一位来访者:真正的探险,不是冒险,而是尊重自然、珍爱生命的有知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