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村超”到“汉超”:一位村支书的绿茵梦与乡土情

一位村支书用一座球场点燃了整个村庄的足球梦,从“村超”到“汉超”,他让奔跑和热爱成为乡土里长出的力量。 傍晚六点,武汉蔡甸区铁铺村的五人制足球场准时亮起灯光。53岁的村支书易汉平换…

一位村支书用一座球场点燃了整个村庄的足球梦,从“村超”到“汉超”,他让奔跑和热爱成为乡土里长出的力量。

傍晚六点,武汉蔡甸区铁铺村的五人制足球场准时亮起灯光。53岁的村支书易汉平换上球鞋,小跑入场。场边,刚下班的外来务工者、放学的中学生、带孙子的爷爷奶奶陆续聚拢。传球声、欢笑声、裁判哨声与晚风交织——这片700多平方米的绿茵场,已成为方圆几里最具人气的“乡村会客厅”。

而这一切,始于六年前他的一句追问:
​“能不能少建一个门球场,多建一个足球场?”​

一、从“野球场”到“村超”:一个村庄的足球实验

2018年,武汉市推进全民健身设施进社区、入乡村。
当大多数村庄选择建设篮球场、门球场时,铁铺村却“冒险”要了一座五人制足球场。
“您放心,一定有人踢”,易汉平对上级部门的承诺,很快变成了现实。

场灯亮起的第一个夜晚,就涌来了周边村落的足球爱好者。
一年后,一场名为“铁铺杯”的足球赛在这里诞生——8支村民自发组织的队伍、160多名球员、持续一个多月的赛程,开幕式有文艺队热场,闭幕式有颁奖和演出,赛事保险、纪念品、奖金一应俱全。
这场完全由村民自筹自办的“村超”,让铁铺村一下子出了名。

“很多年后,大家还在聊那届比赛”,易汉平笑着说。
但由于资金和组织压力,“铁铺杯”未能如愿每年举办,成为村民心中一个略带遗憾的念想。

二、从“村超”到“汉超”:草根足球的城市回应

2025年夏天,“汉超”——武汉城市足球超级联赛正式启动。
53岁的易汉平,成为蔡甸区代表队中年龄最大的球员。
他说,这是“草根球员的梦想舞台”。

更让他感慨的是,许多原本不关注足球的村民也开始走进球场、讨论战术,甚至自发组成助威团。“汉超”不再只是一项赛事,更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专业与业余、青年与长者的情感纽带。

三、足球之外:一个村庄的蜕变与一个书记的信念

铁铺村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
村民住进还建楼,土地变成“共享菜园”,外来人口不断涌入。
作为村支书,易汉平面临的是复杂的基层治理课题。

但他坚信,“足球教给我的韧劲、配合与坚持,同样适用于带领一个村庄前进。”
他把球场上的团队精神带入工作中,带领村干部节假日轮值、服务随叫随到,用行动重建村民对基层组织的信任。

而那座足球场,也不仅是运动场地,更成为融合新老居民、活化社区氛围的公共空间。
每晚,灯光亮起,歌声、球声、欢笑声此起彼伏——这是一个村庄的活力,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四、五旬书记的奔跑:年龄只是数字,热爱从不过时

易汉平的足球故事充满曲折。
高中时他因痴迷踢球高考失利,大学时是班队“足球领队”,毕业后却为生计远离球场二十多年。
直到四十多岁,他才通过跑步恢复体能,重新踢球。

“45岁以后,我一年比一年踢得好”,他说,“现在甚至能和‘10后’同场竞技。”
尽管有人劝他“年纪大了别拼太猛”,但他反而觉得,是足球让他更有精力应对工作与生活。

“如果我的身体和精神能经得起球场的考验,那生活中就没有什么困难能真正打倒我。”

五、梦想照进现实:每一块球场,都是一个希望的锚点

从一个人踢野球,到一个村办“村超”,再到一座城办“汉超”——易汉平和铁铺村的故事,折射出中国基层体育发展的微观历程。

体育设施的下沉,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锻炼方式,也重塑了社区的交往形态、治理逻辑与文化认同。
一座球场可以激活一个村庄,一场比赛能够凝聚一片人心。

正如易汉平所说:
“踢球的人懂得,摔倒不怕,站起来再跑;输球不怕,下一场赢回来。”

结语:场灯亮起时,每个人都在发光

如今,易汉平每周的生活节奏紧凑而充实:
白天处理村务、服务群众,晚上训练或比赛。
他说:“既要带好村子,也要踢好球。”

而他最大的愿望,是让铁铺村的球场永远亮着灯,让更多普通人能在这里找到奔跑的快乐。

因为他知道:
当灯光亮起,绿茵场就不只是球场——
它是梦想的载体、情感的纽带、社区的基石,也是一个普通村支书用热爱与责任,为自己和乡亲们点亮的光。

Avatar photo

作者: 千跃网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