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书斋,万千心境:华科经济学子在宿舍里造了座“精神桃源”

华中科大经济系学子覃于子瑞以书画、瓷器和手作工艺将宿舍打造成古风“书斋”,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与创造性传承,引发众多网友赞叹。 在华中科技大学一间寻常的学生宿舍里,藏着一处不寻常…

华中科大经济系学子覃于子瑞以书画、瓷器和手作工艺将宿舍打造成古风“书斋”,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与创造性传承,引发众多网友赞叹。

在华中科技大学一间寻常的学生宿舍里,藏着一处不寻常的天地。字画悬墙,瓷器列架,屏风半掩,金钗斜插,瓶中花枝清逸,案头笔墨生香——这不是某位文人雅士的书房,而是经济学院大二学生覃于子瑞用热爱与巧思亲手打造的“梦清轩”。短短几日,这片六平方米的“私人桃源”火遍网络,有人赞叹“雅,太雅了”,也有人质疑“太满太杂”。而对他而言,这方天地远非装饰那么简单,它是精神的栖居之所,是理想的模样,更是一个少年与千年文脉的深情对谈。

01 不只装饰,更是寄托:每一件物品都有来处

墙上所挂,并非随意打印的画页。
有仇英《人物故事图册》的精细复刻——《贵妃晓妆图》、《吹箫引凤图》、《高山流水图》娓娓道来古人的雅趣与心志;
有王羲之《兰亭集序》《快雪时晴帖》的拓印本,笔墨流转间皆是魏晋风骨;
还有他自己提笔写下的“大同世界”,每日晨起第一眼便能看见,“是提醒,也是心之所向”。

他说:“这些物件不贵,却都承载着我的理解和寄托。”

02 从景德镇到武汉:一个“古风少年”的精神养成

覃于子瑞来自江西景德镇——一座被陶瓷艺术浸润千年的城市。
或许正是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早早唤醒了他对古典之美的感知。
他爱读诗书,习作辞赋,研学书法,虽年纪尚轻,却自号“燕居堂主人”,微信名也取作“梦清轩先生”。
朋友圈里,他分享的多是自己创作的诗词,鲜少涉及流行娱乐。
舍友最初以为他“斯文沉默”,相处后才发现他健谈而有主见,“只是谈的话题常与历史、文学有关”。

03 巧思改造:螺钿、反光贴与手绘鼠标

他的“雅”,并非靠花钱堆砌,而源于一双巧手和一颗细腻的心。

  • 台灯太现代?他亲手贴上螺钿,灯光一照,顿生华彩;
  • 鼠标垫风格不合?自己提笔画图,以纹样呼应整体;
  • 就连床帘内侧,也贴了特制反光贴片——躺下时恍若见波光粼粼,星河入梦。

这些细节,无一不流露着他将审美落于生活实处的执着。

04 “满”与否?争议背后是一种生活态度

面对网友“太满”的评价,他从容回应:
“这些布置并未侵占真正用于学习与休息的功能空间,而是巧妙利用了墙面、梯侧、角落等闲置之处。”
在他看来,中式美学未必只能是留白与极简,也可以繁丽、丰盈、充满生机。
“把自己喜爱之物聚于眼前,并非杂乱,而是为自己营造一个高度沉浸的愉悦环境。”

05 雅,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在流行文化席卷校园的今天,选择古风装饰并非跟随潮流,而更像一种清醒的自我定位。
他的书斋,不是拍摄短视频的背景,而是他真实学习、思考、创作的地方。
他说:“若真有更大的空间,我想要的不是更多装饰,而是更大的书架,容下更多的书。”
因为“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永远高于外在”。

06 一方书斋,也是一次温和的文化宣言

他没有刻意标榜“传承”,却让周围人自然而然感受到传统的温度。
他的舍友说,看着他不断收集、制作这些物件,“能感受到他是真的热爱”。
这种热爱不喧哗,却有分量。
他在用行动证明:传统文化并非博物馆中的标本,而是可感、可触、可参与的生活诗学。

结语:在实用主义时代,为心灵留一间“梦清轩”

这个六平方米的空间之所以打动许多人,是因为它超越了“宿舍装饰”的范畴,成了一个象征——
在节奏匆忙、实用至上的时代,仍有人不愿将生活过成标准的模板。
他们宁愿多花一点时间,多存一份心意,把日子过得丰盛、典雅、自带光芒。

覃于子瑞说,坐在这里读书写字时,“心情是愉悦的”。
而这或许就是美最本质的意义:
它无需被所有人理解,但足以照亮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Avatar photo

作者: 千跃网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