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探“杂技之乡”吴桥:百年江湖技艺,如何在新舞台绽放光芒

“上至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 这句流传百年的民间俗语,道出的不仅是河北吴桥作为“杂技之乡”的深厚底蕴,更是一个小城与一门技艺之间血脉相连的命运。从街头撂地的…

“上至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

这句流传百年的民间俗语,道出的不仅是河北吴桥作为“杂技之乡”的深厚底蕴,更是一个小城与一门技艺之间血脉相连的命运。从街头撂地的民间绝艺,到国际舞台上的视听盛宴;从口传心授的江湖传承,到走进校园的非遗教育——吴桥,正在完成一场从“江湖”到“世界”的华丽转身。

一、走进江湖文化城:百年杂技的活态博物馆

踏入吴桥江湖文化城,仿佛推开了一扇时空之门。这里复原了清末民初北京天桥、天津三不管、上海大世界、南京夫子庙等老江湖码头的表演场景,每一砖一瓦、每一声吆喝,都承载着吴桥艺人闯荡江湖的百年记忆。

在“鬼手居”剧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保合的传人王立刚正在表演“三仙归洞”。一根筷子、两个小碗、三个小球,在他手中仿佛被施了魔法,来去无影、变幻莫测。没有高科技加持,没有特效渲染,全凭一双练了数十年的手,快过所有人的眼。

另一边,省级非遗传承人李印怀——艺名“皮包骨”,正表演他的独门绝技“眼里扎出骨针”。两根骨针从鼻入、从眼出,台下观众屏息凝神,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他的儿子李亮,绰号“怪腿李”,正赤脚攀爬18米高的刀梯,17把锋利的闸刀在阳光下泛着寒光,每一步都踩在观众的心尖上。

而“吹破天”何书森,则用唢呐将杂技与民乐完美融合。头顶瓷碗、口叼香烟、鼻奏唢呐,幽默的互动、惊险的技艺,让这个小剧场笑声与掌声不断。

二、从街头到舞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但吴桥并未止步于传统。

夜晚的江湖大剧院,是一场现代技术与杂技艺术深度融合的盛宴。高空飞轮中演员的飞速翻转,绸吊节目中女艺人如云端精灵般翩跹起舞……这些节目既保留了传统杂技的“难”与“险”,又融入了现代表演艺术的“美”与“意”,再配合声光电的现代化舞台效果,彻底打破了人们对杂技“街头卖艺”的刻板印象。

这种创新不是抛弃传统,而是对百年技艺的深情致敬和创造性转化。吴桥人清楚,没有传统的创新是无根之木,没有创新的传统难以延续。

三、薪火相传:从家族绝技到世界语言

在吴桥,杂技不仅是一门谋生手艺,更是一种需要代代相传的文化使命。

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我国第一所杂技专业学校,自2002年起就承担起国际杂技人才的培养任务。23年来,已为亚洲、非洲、拉美等30多个国家培训了近700名学员。这些“洋弟子”将吴桥杂技带向世界,也成为中国文化交流的使者。

与此同时,吴桥县大力推动“杂技进校园”工程,让杂技文化走入全县127所中小学和幼儿园,近3万名孩子有机会接触杂技、体验杂技。杂技对他们而言,不再是遥远江湖传说,而是可以亲身体验的活的文化。

四、超越技艺:吴桥的文化生态与产业探索

吴桥的杂技文化生态正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位于大运河畔的吴桥杂技博物馆,以“角抵肇源、百戏繁衍、九籍吴桥、蔚为大观、行俗薪传、艺兴百业、五洲同台”七大单元,系统梳理了吴桥杂技的千年脉络。这里不仅是历史的陈列,更是未来的启航。

而像河北金鼎古籍文化有限公司这样的企业,则致力于古籍印刷与传承,与杂技文化共同构成吴桥的文化名片。传统印刷与杂技艺术,一静一动,相映成趣,共同诉说着这片土地对文化的敬畏与传承。

五、尾声:吴桥的启示——传统如何走向未来

吴桥的故事,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固守原样,而在于能否与时代对话、与世界接轨。

从街头撂地到国际舞台,从家族秘传到全球招生,从口传心授到学科化教育——吴桥杂技的蜕变,正是一条传统技艺现代化转型的典型路径。它告诉我们,传统不是过去的化石,而是未来的种子。

当小城的杂技少年在练习场上一次次翻转,当外国学员在吴桥的教室里刻苦练功,当孩子们在校园里第一次接触杂技文化,我们知道,这门百年技艺的真正辉煌,还在未来。

吴桥,这个深藏在华北平原的小城,正以其独有的方式告诉世界:真正的传承,是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Avatar photo

作者: 千跃网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