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已无恙,英雄归故乡。123束鲜花承载着跨越七十余年的敬意,无声诉说着祖国从未忘却的铭记。
清晨的沈阳,秋风微凉,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外早已人群肃立。一位来自大连的年轻人万先生,手捧123束黄白相间的菊花,静待陵园开启。他说:“我要为每一座墓碑献上一束花,让他们知道,祖国从未忘记。”

2025年9月13日上午,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此举行。30位阔别祖国70多年的英灵,终于在祖国的土地上安息。陵园外,白发苍苍的老人、系着红领巾的学生、从各地赶来的民众,手持鲜花,默默凝视着手机屏幕上的直播画面。这一刻,时空仿佛交错,将人们带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替姥爷看看他的战友们”
高女士站在人群中,眼眶湿润。她的姥爷曾是一名志愿军战士,当年平安回国后早早离世。“母亲对我说过,姥爷生前常常念叨牺牲在朝鲜的战友们。”她哽咽着说,“今天我来这里,不仅是为了迎接30位英雄回家,更是替姥爷看看他的战友们。”
她昨天就在青年大街迎接了运送烈士遗骸的车队,今天特意安排好工作,早早来到陵园。“我们能够拥有今天的美好生活,都是英烈们的牺牲和奉献换来的。每每看到烈士们的名字和英勇事迹,总会让我想起姥爷,情不自禁地落泪。”
123束鲜花的承诺
万先生和他的同伴小心翼翼地将123束菊花整齐摆放。这已是他连续第五年来到烈士陵园祭奠英烈。2021年,他因出差偶遇第八批烈士遗骸归国仪式,从此每年都会准时前来。
“往年我只献一束花在纪念碑前,但今年不同。”万先生凝视着园内的墓碑,“我要让每一位烈士都收到来自祖国的鲜花。123束,代表我们对所有烈士的敬意。”
他的举动感染了周围的民众,不少人主动上前帮忙整理花束,确保每一束都能完好地献给长眠于此的英雄。
“让他们尝尝今天的生活”
祝女士特意从沈北新区赶来,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祭品——亲手做的葱花蛋饼、煮鸡蛋、树莓汁,还有橘子、香蕉、葡萄等水果。“我想让烈士们尝尝今天的生活,”她说,“这些食物有营养,对身体好。他们当年吃得苦,现在该尝尝甜了。”
她轻轻将食物摆放在环形烈士英名墙前,与其他祭品相伴的,还有一瓶瓶白酒,那是老一辈人表达敬意的方式。
年轻一代的传承
在人群中,沈阳市外国语学校的学生郭芷妤格外显眼。昨天她和同学们一起观看了迎接烈士遗骸回家的直播,今天特意和母亲一起来到现场。
“如今山河已无恙、烟火寻常,这正是烈士们最想看到的。”郭芷妤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铭记历史,传承烈士精神,为祖国的未来贡献力量。”
她的目光坚定而清澈,代表着新一代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承诺。
从30到1011的数字背后
自2014年以来,我国已迎回十二批共1011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一个家庭的牵挂,一段悲壮的历史。
75年前,由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期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他们以19万7千多人的牺牲,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换取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
如今,陵园内的环形烈士英名墙上,镌刻着174407个烈士姓名。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一个为国捐躯的英雄,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永恒的铭记
正午时分,阳光洒在陵园内的纪念碑上,“抗美援朝烈士英灵永垂不朽”十二个大字熠熠生辉。万先生和他的同伴开始逐一为每座墓碑献花,123束菊花在秋风中轻轻摇曳,如同在向烈士们低声诉说祖国的思念。
一位老人颤巍巍地抚摸着墓碑,轻声哼唱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周围的人群渐渐加入,歌声在陵园内回荡,穿越时空,连接着过去与现在。
这123束鲜花,不仅是对烈士的祭奠,更是对历史的铭记,对和平的珍视,对未来的承诺。正如一位志愿者所说:“我们迎接的不仅是烈士的遗骸,更是一种精神,一段历史,一份责任。”
去时少年身,归来英雄魂。70多年过去了,祖国终于用最庄严的方式,接英雄回家。而123束鲜花的故事,将成为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中最动人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