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级产业集群如何重塑中国食品版图
河南通过打造万亿级食品产业集群,从传统粮食生产大省升级为全国领先的食品加工中心,形成从”中原粮仓”到”国人厨房”和”世人餐桌”的产业蜕变。
9月9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发布会现场,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孙巍峰用一句形象总结点燃全场:“河南已从‘中原粮仓’变成名副其实的‘国人厨房’和‘世人餐桌’。”这句话背后,是河南农业从传统粮食生产到全产业链升级的华丽转身,更是一场关于土地、产业与未来的深刻变革。

一、舌尖上的河南:从水饺酸辣粉到“万物皆可河南造”
走进任何一家超市冷冻区,三全水饺、思念汤圆占据半壁江山;方便面货架上,白象、豫竹的销量常年领先;零食区里,卫龙辣条、嗨吃家酸辣粉成为年轻人的心头好——这些国民级食品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故乡:河南。
近年来,河南食品产业早已突破传统品类边界。酸辣粉占据全国80%的产能,茶饮品年产值超百亿,魔芋制品出口量全国第一……“豫农优品”区域公用品牌下,45个国家级农业品牌和1479个省级知名品牌正将河南味道推向世界。正如孙巍峰所言:“河南的农业,正在用一口锅、一碗粉、一杯茶,重新定义中国食品工业的坐标。”
二、产业链革命:6103家企业的集群化突围
河南的蜕变并非偶然。
“十四五”期间,河南实施乡村富民产业和设施种植业发展行动,构建起粮食、畜牧渔业、乡村农文旅等6大产业集群,培育小麦、生猪、食用菌等18条产业链,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覆盖。
数据显示,全省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至6103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19家(数量居全国第二),并打造出万亿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和冷链食品、先进农机装备两个千亿级产业联盟。这条“链式集群发展”之路,让河南从“卖原料”转向“卖产品”“卖品牌”,甚至“卖标准”。
三、科技与品牌:藏在一碗粉里的创新密码
河南食品的“出圈”,离不开科技赋能与品牌运营。
- 酸辣粉的逆袭:通过淀粉工艺革新和调味技术突破,河南将传统红薯粉条升级为速食爆款,仅嗨吃家一家企业年销售额就突破20亿元;
- 冷链技术突破:三全、思念依托河南冷链物流网络,实现饺子、汤圆从生产线到超市冰柜的全程-18℃保鲜;
- 品牌整合战略:“豫农优品”区域公用品牌整合全省优质农产品,通过标准化、溯源化和数字化管理,让河南食品成为“安全与美味”的代名词。
四、乡村振兴的河南模式:产业兴旺背后的民生答卷
农业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富民。
河南的产业链模式不仅带动了就业,更探索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 周口小麦种植户通过订单农业与面粉厂深度绑定,亩均增收超300元;
- 南阳香菇产业带动30万农户参与种植、加工、销售全环节;
- 信阳茶文旅融合项目让茶农从单一种植转向观光、体验、电商多元增收。
正如孙巍峰所说:“产业兴旺的背后,是千万农民的笑脸。”
五、未来已来:从“国人厨房”走向“世界餐桌”
河南的野心不止于国内。
随着RCEP协议生效和“一带一路”倡议深化,河南食品正加速出海:
- 思念汤圆进入北美华人超市年货清单;
- 漯河火腿肠登陆东南亚便利店;
- 南阳香菇出口量占全国30%……
“世人餐桌”的愿景正在成为现实。下一步,河南计划打造国际农产品加工研发中心,推动更多“豫字号”食品参与全球竞争。
结语:一碗汤圆里的中国故事
从黄河沿岸的麦田,到全球超市的货架,河南用一代人的时间完成了从“粮仓”到“厨房”的跨越。这片诞生了华夏文明的土地,如今正以食品工业为笔,重新书写农业现代化的中国方案。
正如一位农业专家所言:“河南的蜕变告诉我们,中国人的饭碗不仅要端得稳,更要装得满、装得好。”而在这只碗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粮食的安全,更是产业的繁荣、乡村的振兴和一个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