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动物园因工作人员拍打幼虎头部、喷水强迫其营业引发争议,涉事人员已被开除,合影项目叫停,事件折射出动物娱乐化利用背后的福利缺失问题。
在山东诸城市动物园,一只本该被捧在掌心的小老虎,却因为“不想营业”而被工作人员拍打头部、喷水逼站。它发出的低吼,没有被当作尊严的抗议,反而成了必须被“制服”的反抗。事件曝光后迅速引发舆论震动,涉事人员已被开除,合影项目也已取消。但这样的处理,真的足以抚平公众的愤怒与担忧吗?真的能阻止下一起动物虐待的发生吗?

一、“30元一张的照片”背后,是小老虎被剥夺的童年
据网友描述,这只小老虎当时只是因为疲惫想趴下休息,却立刻遭到工作人员扇头、喷水对待。它露出獠牙低吼,不是攻击,而是恐惧与无助之下最本能的反应。可这样的反应,在人类看来却只是“不配合”。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一只幼虎必须每天站在这里,成为游客相册里的背景?为什么它不能像同龄的幼兽那样,在草地上打滚、睡觉、与同伴嬉戏?那30元一次的合影费用,背后是多少次被迫站立、多少秒恐惧颤抖的累积?
这不是“营业”,这是对生命的剥削。
而更令人心惊的是——这绝非个例。从骑虎拍照、到强迫表演、再到活体投喂,国内许多动物园和休闲园区仍然存在着大量以动物痛苦为代价的“娱乐项目”。它们被笼统地包装成“亲子体验”“生态接触”,却很少有人追问:这些动物真的愿意吗?
二、开除一人、取消一项,就够了吗?
事件发生后,当地文旅与林业部门迅速回应,动物园也立即开除涉事员工、停止合影项目。从公关危机处理的角度看,反应不可谓不迅速。
但我们需要的,从来不只是“事后补救”,而是“事前敬畏”。
涉事员工的粗暴行为固然错误,但真正的根源或许不在个人,而在于机制:动物园是否提供了足够的动物福利培训?是否有明确的动物行为规范?是否有监督机制防止员工因绩效压力而虐待动物?如果园区文化本身就把动物视为“生产工具”,那么即便开除一人,也难保不会有下一个员工再次举起水壶。
更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定义动物园的存在意义?是让动物活得更像动物,还是活得更像“演员”?
三、动物园的使命:是教育,还是娱乐?
一座优秀的现代动物园,核心使命应当是物种保护、公众教育与生命关怀。它应当让游客感受到生命的壮美与脆弱,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而不是用迎合和娱乐的方式来消费动物。
诸城动物园自称拥有200多种、3000多只动物,规模不小。但这恰恰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如何确保每一只动物——无论是老虎、大象,还是鸟类、爬行动物——都享有符合天性的生活环境?如何让游客不是“看热闹”,而是“懂尊重”?
事实上,国内外已有许多动物园推动“非侵入式”参观模式,取消动物表演、禁止骑乘拍照,改用丰容玩具、自然栖息地设计等方式改善动物福利。它们反而获得了更多公众的认可与支持。
因为真正的喜爱,从不建立在动物的痛苦之上。
四、它不只是“小老虎”,它是生命教育的镜子
这只小老虎的遭遇之所以刺痛我们,是因为它折射出一种普遍性的冷漠:对弱小生命的强权,对非我族类的忽视,对自然尊严的轻视。
它提醒着我们:人类究竟要成为怎样的“万物之灵”?是征服者、剥削者,还是守护者、共生者?
每一个带孩子去动物园的家长,每一个举起相机的游客,其实都站在选择的一边:是选择“快起来给我拍照”,还是选择“让它休息吧,我们看看就好”?
而这背后,是一场更宏大的生命教育。
五、期待回应之后:愿每一只动物,都被当作生命对待
我们肯定诸城市相关部门及时回应舆论关切的姿态,但更期待他们以此为契机,推动动物园的整体动物福利改革:
- 是否可以对园区内所有互动项目进行动物伦理评估?
- 是否能够加强员工动物行为及福利培训?
- 是否愿意引入第三方动物保护组织参与监督?
- 是否会向公众传递更多“动物友好”的参观理念?
这件事不应止于“开除一人”,而应成为一个改变的起点。
愿有一天,动物园里再也没有被迫营业的“打工虎”“打工熊”和“打工象”。
愿每一只动物都能在安全、舒适的环境里,自由地奔跑、睡觉、翻滚,——就像它们原本该有的样子。
而我们人类,安静地驻足观看,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