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趾溃烂,白骨刺破皮肉,二十多岁就出现的“小石头”在十多年后险些让吴先生付出截肢的代价。
近日,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疑难罕见创面中心接诊了一位特殊患者。吴先生双手和右脚的痛风石在四天前突然破溃,伤口严重溃烂、剧痛难忍。“右脚大脚趾已经被痛风石完全侵蚀,骨头都露在外面,再晚来几天可能就保不住了。”接诊医生回忆道。

十年前,年仅二十多岁的吴先生就发现自己手脚关节上长出了一些不痛不痒的“小疙瘩”,摸起来硬硬的如同小石子。医生曾严肃告诫他需要控制饮食并定期复查,但年轻气盛的吴先生并未将这些提醒放在心上。
01 高糖高脂饮食,埋下健康隐患
追溯吴先生的病史,问题早在小学时期就已埋下伏笔。他从小酷爱高糖高脂饮食,每天喝3罐可乐是家常便饭,炸鸡汉堡更是日常主食。“这样的饮食习惯持续了十多年,20岁时体检就已经发现尿酸过高。”主治医生黄峻主任介绍。
起初只是偶尔关节疼痛,后来手脚关节处逐渐形成明显的痛风石。这些“石头”悄悄生长,无声地侵蚀着他的关节,导致手指变形、脚趾肿大。但由于不痛不痒,吴先生一直没有重视这个潜在的健康威胁。
直到四天前,这些沉寂多年的痛风石突然发难,双手和右脚多处破溃,剧痛让他无法忍受,尤其是右脚情况最为危急,这才急忙前往医院求治。
02 病情危急,面临截肢风险
到医院时,医生的诊断令人心惊:吴先生右脚的痛风石已经完全撑破了脚指头,脚趾骨在痛风石的逼迫下已经破出皮肉,溃烂伤口面积巨大,情况十分危急。
更严重的是,破溃的伤口引发了致命的坏死性筋膜炎(NF),病情正在急速恶化。“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食肉菌’感染,能够迅速扩散并破坏人体组织,死亡率很高。”黄峻主任解释道,当时吴先生的右脚确实面临着截肢的风险。
检查结果显示,吴先生的血尿酸水平远超正常值,痛风石已经多处侵蚀关节,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医疗团队立即将他收治入院,开始了紧急救治。
03 多学科联手,27天保住患肢
面对如此复杂的病情,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疑难罕见创面中心医疗团队为吴先生制定了多学科联合治疗方案。“我们采取了强力控感染、精准清结石与修复、系统降尿酸三管齐下的策略。”黄峻主任介绍。
手术团队首先大量清除了坏死组织,切除了侵蚀关节的痛风石,修复了巨大创面带来的皮肤组织缺损,同时实施了强效抗感染治疗。术后,医疗团队为吴先生制定了严格的降尿酸方案,将血尿酸水平严格控制在300 umol/L以下的目标值。
经过27天与病魔的“鏖战”,吴先生最终保住了濒临截肢的右脚,脱离了生命危险。出院那天,他摸着终于不再溃烂的右脚,声音哽咽:“真的没想到,我以后还能正常走路。”
感动之余,他亲自拨打了12345热线,实名向救治自己的医护团队表示感谢。
04 痛风年轻化,广东尤为常见
“如今痛风石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黄峻主任表示,痛风问题在日常接诊过程中相比以往更加常见,而且严重程度有所加重。
“广东地区由于饮食中海鲜等高嘌呤食物偏多,这类疾病尤其常见。”黄峻主任补充道,“以前痛风石可能出现在单关节,现在经常是多关节同时受累。而且一只脚出现破损,可能会让其他部位的痛风石感染风险上升。”
痛风的本质是高尿酸血症引发的晶体性关节炎。当血尿酸水平超过420μmol/L(饱和值),尿酸会以结晶形式沉积在关节、软骨、软组织中,逐渐形成痛风石,引发关节红肿、剧痛,长期还会导致关节畸形、肾功能损伤。
05 高危人群,需格外警惕
根据临床观察,以下几类人群是痛风的高危患者:长期饮用含糖饮料、啤酒者;爱吃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者;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有痛风家族史者。
黄峻主任特别提醒:“很多年轻人觉得痛风是老年病,不注意饮食和体检,等到出现严重症状时,往往已经造成了不可逆的关节损伤。”
专家建议,日常控制痛风需要多管齐下:减少高嘌呤食物(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高糖饮料(可乐、奶茶)、啤酒摄入;同时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对于肾功能正常者,每日饮水2000-3000ml,促进尿酸通过尿液排出;定期监测同样十分重要。“首次降尿酸治疗者每2-4周复查血尿酸,达标后每3-6个月复查1次,同时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尿常规,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吴先生的经历是一个警示。那些不痛不痒的“小石头”背后,隐藏着多年积累的健康危机。当他摸着终于保住的右脚哽咽说出“真的没想到,我以后还能正常走路”时,这句话值得每个忽视痛风威胁的人深思。
定期检查血尿酸水平,从饮食和生活习惯入手控制尿酸,或许就能避免走上吴先生这条惊险的治疗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