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卫健委回应非婚生子申领育儿补贴问题,表示申请人可在系统中选择“其他”婚姻状况提交材料,相关部门将本着“有利于婴幼儿”的原则进行审核。
近日,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过麻辣社区“群众呼声”平台,对多个关于“非婚生子女能否申领育儿补贴”的提问作出统一回应,表示此类情况可在系统中选择“其他”婚姻状况提交申请,相关部门将按照《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本着有利于婴幼儿的原则”进行审核。

这一回应,迅速引发广泛关注。
一、从“需补办结婚登记”到“可申请”:政策表述的细微变化
就在不到半个月前,四川省卫健委曾就同类问题作出“补办结婚登记手续后可以申领”的答复,被部分舆论解读为“变相设置门槛”。8月22日,该委工作人员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还表示,“系统要求有结婚证”,但也强调“目前尚未开始申领,最终以正式文件为准”。
而如今的最新回应,则显示出更开放和务实的审核思路——不再强调“结婚证”作为唯一前提,而是允许申请人在系统中选择“其他”选项,递交相应材料,由有关部门依规审核。
这一表述的转变,被许多观察者视为政策执行层面的一次积极细化。
二、“有利于婴幼儿”:审核原则背后的人本温度
在这份回应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句话是:“本着有利于婴幼儿的原则”。
这七个字,传递出政策执行中难得的温度与弹性。它意味着,育儿补贴的发放,最终目的是保障儿童的福利与健康成长,而非机械地审核其父母的婚姻状态。在许多专家看来,这是一种社会政策的进步,体现出从“管理思维”向“服务思维”、“孩子本位”的转变。
现实生活中,存在不少非婚生育但子女由生父或生母独立抚养、确实面临经济压力的家庭。如果仅因“一纸婚书”的缺失就将其排除在补贴之外,不仅可能造成新的不公,也无法真正实现育儿补贴政策鼓励生育、减轻家庭负担的初衷。
三、全国多地回应不一,育儿补贴政策仍处于探索期
澎湃新闻注意到,对于“非婚生子能否领育儿补贴”这一问题,全国多个城市的回应并不完全相同。
- 上海方面通过卫生热线表示,特殊情况者可在系统中选择“其他”并提交材料,由区卫健部门按方案审核;
- 深圳曾有市民因未办理结婚登记而被回复“无法领取”,但后续深圳市卫健委补充说明,称具体要以广东省实施方案和系统要求为准;
- 武汉市卫健委则回应称“非婚生育情况复杂”,将认真审核材料,并表示“国家正在制定分类领取政策办法”。
各地回应的差异,反映出育儿补贴制度作为一项较新的民生政策,仍处于落地探索和不断完善的阶段。如何既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又能包容多样化的生育现实,成为许多地方政府正在面对的课题。
四、舆论关注:政策包容性与社会公平的平衡
该话题之所以持续引发热议,是因为它触及了现代社会两个核心关切:政策的包容性与社会的公平性。
支持者认为,育儿补贴的本质是鼓励生育、支持养育,理应覆盖所有实际承担抚养责任的父母,无论其婚姻状态如何。从儿童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出发,孩子不应因父母的婚姻选择而失去应有的福利。
也有声音提醒,政策开放的同时需防范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或程序漏洞,例如如何准确认定亲子关系、防止虚假申报等,这些都要求配套的审核机制必须严谨、公平、透明。
五、结语:政策的意义,终将回归于“人”
四川卫健委的最新回应,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可能:一项好的社会政策,不仅可以提供经济支持,更可以传递包容与关怀的价值导向。
当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真正聚焦于“人”——尤其是最需要保护的婴幼儿——时,它就能超越简单的条文框限,展现出应有的温度与力量。
育儿补贴申领的细节或许仍将动态调整,但“有利于婴幼儿”这一原则,无疑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