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虚重功能,贫血看数量;中医辨证分型调理,补血先健脾肾,对症才能养出好气色。
在第8个中国贫血日到来之际,我们再次将目光投向一个影响广泛的健康问题。据统计,我国贫血总患病率约为20%,孕产妇、婴幼儿和高龄老人群体尤为突出。面对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症状,很多人会疑惑:这是西医所说的“贫血”,还是中医所讲的“血虚”?两者是一回事吗?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肿瘤科主任王跃为我们进行了详细解析。

贫血与血虚:名似而质异
“贫血”是西医的疾病名称,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导致携氧能力下降,无法满足组织器官需氧量的一种综合征。其核心诊断标准是血红蛋白浓度降低——成年男性低于120克/升,女性低于110克/升,孕妇低于100克/升。
而中医所说的“血虚”,是指体内血液不足或血液功能减弱,导致脏腑、经络、组织失养的状态。常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脚麻木等症状。这与西医的“组织器官缺氧”状态确有相似之处。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跃主任对此打了个生动的比方:“贫血是数量概念,好比一个城市里的车辆总数减少了;而血虚是功能概念,好比车辆数量可能正常,但运输效率降低了。”这意味着,贫血患者大多存在中医血虚证,如肿瘤化疗后贫血常伴有乏力、心悸等;但血虚患者却不一定贫血,如一些免疫神经衰弱患者符合血虚的中医辨证,但血红蛋白数量却完全正常。
辨证施治:中医调理有妙方
中医认为,血虚多与“脾胃虚弱、肝肾不足”相关。脾胃是将食物转化为血液的“化工厂”,肝肾则是将精气转化为血液的“精加工车间”。针对不同证型,中医提供了个性化的调理方案:
气血两虚型常见于慢性贫血患者,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心悸、舌淡苔白、脉细弱等。调理重点是补气生血,常用当归补血汤(黄芪搭配当归)。值得一提的是,黄芪用量常为当归的五倍,这正体现了中医“气能生血”的核心理念。
脾胃虚弱型多见于营养不良性贫血,症状包括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身形消瘦等。调理需健脾养血,采用香砂六君子汤(含党参、白术、茯苓、木香、砂仁)理气醒脾,再搭配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增强补血效果。
肝肾阴虚型常见于化疗后或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表现为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红少苔等。调理方案为滋肾填精,采用左归丸(含熟地、山药、枸杞、山茱萸等),诸药合用共奏滋阴补肾、填精益髓生血之功。
脾肾阳虚型多见于肾性贫血或慢性贫血患者,症状有畏寒肢冷、夜尿频多、水肿等。调理需温阳养血,可使用右归丸(含熟地、菟丝子、杜仲、鹿角胶等),帮助阳气化生血液,温暖四肢百骸。
养生建议:日常调理不可少
除了药物调理,中医还强调日常养生的重要性。对于血虚体质的人群,建议:
饮食上多摄入红枣、桂圆、动物肝脏、黑芝麻、黑木耳等补血食物;作息上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情绪上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过度思虑伤脾;适当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柔和运动,促进气血流通。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出现持续头晕、心悸、乏力等症状,建议先到医院进行血常规检查,明确是否贫血及其严重程度。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中医辨证,制定个性化的调理方案。
血虚与贫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理解其中的异同,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对症调理,找回健康红润的好气色。在这个中国贫血日,让我们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信号,用正确的方法呵护血液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