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塔砖上的”宣许”之谜:千年古塔如何与白蛇传说交织成文化密码

雷峰塔砖上的”宣许”二字是北宋时期参与建塔的乡民姓名,与《白蛇传》中的许仙(曾名许宣)仅为历史巧合。 在杭州西湖的南岸,夕照山上,一座古塔静默矗立千年,见证…

雷峰塔砖上的”宣许”二字是北宋时期参与建塔的乡民姓名,与《白蛇传》中的许仙(曾名许宣)仅为历史巧合。

在杭州西湖的南岸,夕照山上,一座古塔静默矗立千年,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与人间悲欢。2025年夏,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的一场名为”梯旻初志——雷峰塔遗址出土铭文砖”的展览,将这座古塔再次推入公众视野。展览中,一块刻有”宣许”二字的塔砖引发了无数遐想——这与《白蛇传》中许仙的曾用名”许宣”何其相似!是巧合还是确有关联?这块看似普通的砖石,实则承载着一段跨越千年的文化密码,将真实历史与民间传说奇妙地交织在一起。

塔砖上的”宣许”:民间参与者与文学形象的奇妙重合

走进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的展厅,600多块雷峰塔铭文砖静静陈列,每一块都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其中,”宣许”砖尤为引人注目——这两个字与《白蛇传》男主角许仙的原名”许宣”仅一字之序之差,怎能不让人浮想联翩?《白蛇传》的故事版本众多,男主角的名字也历经变化:从宋代话本《西湖三塔记》中的”奚宣赞”,到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里的”许宣”,再到清代以来广为流传的”许仙”。这种命名上的相似性,让不少观众怀疑文学创作是否受到了真实塔砖的启发。

然而,历史真相往往比传说更为朴实动人。考古研究表明,”宣许”实际上是北宋时期参与雷峰塔建造的一位普通乡民的名字。在吴越国王钱俶主持修建雷峰塔时,为组织民间力量参与这一浩大工程,官府按照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将百姓以五户为一”甲”进行编组。”宣许”很可能是某一”甲”中的成员,其名字被模印在砖上作为功德标志,与其他诸如”章春甲”、”周鱼”、”蒋奖”等名字一起,永远留在了这座佛塔之中。这些铭文砖不仅记录了真实的历史参与者,更反映了当时社会基层组织的形式和民间信仰的力量。

历史与传说的碰撞在此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虽然”宣许”与”许宣”的关联纯属巧合,但这种巧合却为雷峰塔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正如杭州西湖摩崖题刻研究者奚珣强所言:”好像《白蛇传》的作者,创作时亲眼见过’宣许’铭文砖似的。”这种跨越时空的”偶合”,让冰冷的砖石有了温度,让古老的建筑有了灵魂,也让真实历史与民间传说在雷峰塔这个载体上实现了完美融合。

从”皇妃塔”到文化符号:雷峰塔的千年嬗变

雷峰塔最初并非因《白蛇传》而闻名。公元977年,吴越国末代国王钱俶为供奉佛螺髻发舍利和祈求国泰民安,建造了这座佛塔,初名”皇妃塔”,以纪念其亡妻孙太真。据雷峰塔遗址出土的《华严经跋》残碑记载,塔的建造”规模宏丽,极所未见,极所未闻”,耗费数年时间,凝结了古代工匠的无数巧思。塔身部分”藏经砖”设计精巧,内有圆孔用以藏经,大量珍贵的佛经就藏于其中,体现了吴越国佛教艺术的精湛技艺和虔诚信仰。

然而,这座曾经辉煌的佛塔命运多舛。北宋年间,方腊起义军攻陷杭州,雷峰塔遭遇火劫;南宋期间虽经僧人智友募款修葺,但到明代嘉靖年间,又遭倭寇焚毁,仅余砖砌塔身。明代文人闻启祥以”保俶如美人,雷峰如老衲”形容西湖边的这对塔影,张岱则在《西湖梦寻》中将其比作”倚天如醉翁”。这种残缺之美却意外成为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雷峰塔逐渐从宗教建筑转变为文化意象。

民间信仰的渗透使雷峰塔的形象进一步演变。明代以后,民间盛传雷峰塔砖能”辟邪宜男”,导致塔砖被大量盗取;1924年9月25日,饱经风霜的雷峰塔终于轰然倒塌。倒塌后,人们发现部分塔砖内藏有宋代雕版印刷的《宝箧印陀罗尼经》,”藏经砖”被讹传为”藏金砖”,引发又一轮哄抢热潮。鲁迅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借白娘子被镇压的故事,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使雷峰塔在文学领域获得了新的象征意义。

从佛教圣物到文化符号,雷峰塔的嬗变历程映射了中国社会的信仰变迁。”宣许”砖的发现,恰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理解这千年变迁的新视角。当真实历史人物的名字与传说角色的姓名产生奇妙呼应,雷峰塔便不再只是一座古塔的残骸,而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媒介,让历史可触可感,让传说有据可依。

考古发掘揭示的历史真相:铭文砖中的吴越往事

2000年至2001年,雷峰塔遗址的考古发掘揭开了许多历史谜团,出土的大量铭文砖成为研究吴越国历史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质地坚硬、采用模制工艺制成的塔砖,上面的铭文多模印在砖的纵端,虽不甚精致,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展览中展出的600多块铭文砖,按内容可分为四大类,每一类都揭示了雷峰塔建造的不同侧面。

第一类印有”天下”、”王”等字样的塔砖,直接指向雷峰塔的建造者——吴越国王钱俶。”王”是”吴越国王”的简称,”天下”则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的省略,彰显了钱俶的显赫身份。第二类”官”字砖(如”官二”、”官四”等)表明当时有官方组织的砖窑专门为建塔烧制砖块,反映了吴越国官府对这项工程的高度重视。第三类干支纪年砖(如”辛未”、”壬申”、”酉”等)更是破解了雷峰塔建造年代的历史悬案——通过比对北宋年号,研究者确定雷峰塔始建于开宝五年(972年)前后,至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竣工。

民间参与的实证则体现在第四类铭文砖上,即印有”宣许”等姓名的砖块。这类砖数量最多,多模印乡里和姓名,如”吴甲俞荣”、”沈甲朱福”、”周甲金德”等,其中的”甲”字指代当时基层的保甲组织。北宋时期,为便于管理,官府将百姓按五户一甲编组,这些名字很可能代表参与建塔的基层单位或个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西关”铭文砖,它与雷峰塔经卷卷首题记中的”西关砖塔”相互印证,说明建造初期的雷峰塔曾以所在地”西关”(吴越国杭州罗城西南门)为名。

考古发现表明,雷峰塔的建造动用了举国之力,既有官方组织,也有民间参与,是吴越国佛教信仰与社会治理的集中体现。钱俶以”梯旻初志”(建造登天高塔的初心)为愿,亲书《华严经跋》,而普通百姓则以留名塔砖的方式,表达对佛教的虔诚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种背景下,”宣许”不再只是一个孤立的名字,而是千千万万参与雷峰塔建造的普通人的代表,他们的劳动与信仰,共同铸就了这座千年古塔。

从历史残片到文化记忆:”宣许”砖的当代启示

“宣许”砖的发现与展示,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历史与传说关系的鲜活案例。在当代社会,如何对待这类承载多重文化记忆的文物?浙江省博物馆的这次展览给出了示范性答案——既不夸大其与文学传说的关联,也不忽视其作为历史实证的价值,而是让观众在了解真实历史的基础上,自行体会其中的文化意蕴。

这种平衡的态度尤为重要。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宣许”与《白蛇传》中”许宣”的相似性纯属巧合,二者之间并无直接关联。历史研究需要严谨的学术态度,不能将传说混同于史实。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否认,正是这种巧合赋予了雷峰塔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冰冷的历史残片有了温度,能够引发公众的情感共鸣。

文物展示的现代意义正在于此。通过系统展示雷峰塔铭文砖,博物馆不仅呈现了吴越国的历史片段,还搭建了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观众在观看”宣许”砖时,既可以了解北宋时期的保甲制度和民间信仰,也能联想到《白蛇传》的动人传说,从而形成对雷峰塔的多维度认知。这种认知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包容并蓄的,既尊重历史真相,也珍视文化想象。

雷峰塔本身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它既是真实存在的历史建筑,也是文学艺术中的经典意象;既是佛教信仰的物质载体,也是民间传说的想象依托。”宣许”砖的展出,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对待文化遗产应有的多元视角:考证但不考据,欣赏但不虚构,在历史与传说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让文物在当代文化生态中焕发新的生机。

站在博物馆的展厅里,凝视那块刻有”宣许”二字的灰砖,我们仿佛看到了两个平行世界:一个是北宋时期的杭州,普通百姓为修建佛塔贡献心力,将名字永远镌刻在砖石之上;另一个是文学想象中的西湖畔,许仙与白娘子演绎着凄美爱情,被法海镇压在雷峰塔下。这两个世界本无交集,却因为一块砖石的偶然留存,而在千年后的今天产生了奇妙对话。这或许就是文化遗产最动人的魅力——它既能告诉我们过去发生了什么,也能启发我们思考如何理解过去,更能在历史与想象之间,编织出绵延不绝的文化记忆。

Avatar photo

作者: 千跃网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