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水席中的“熬货”因方言贬义引发改名争议,折射出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两难困境。
“现在,洛阳水席的这道菜,名儿太难听!搁过去,皇家宴席哪会用这个名儿?”在洛阳老城区一间传统民居里,70多岁的老张(化名)手指轻敲桌面,语气里满是嫌弃。这位精通水席制作的老匠人,对“熬货”这个菜名表达了强烈不满。

这场关于一道传统菜肴名称的争论,背后牵扯的不仅是语言雅俗之辩,更是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的深刻思考。
千年水席:从宫廷盛宴到民间滋味
洛阳水席,这一源自唐代宫廷的宴席形式,历经千年演变,已成为洛阳独有的饮食文化标志。其名“水席”有二重含义:一是菜式如行云流水般接连不断;二是每道热菜皆带汤水,温润适口。
2018年,洛阳水席入选“中国菜”河南十大主题名宴,确立了其在中华美食中的地位。全套水席二十四道菜,每一道都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重量。而如今,其中一道名为“熬货”的菜肴,却因其名在当地方言中的不雅含义而引发争议。
“熬货”何物?市井智慧的美味结晶
“熬货”实为一道充满民间智慧的菜品。主料采用猪肝、猪心、猪肚等猪下水,经精心清洗处理后,切为细条,配以油炸豆腐、腐竹和鲜菇等食材,以文火慢熬至汤汁浓稠,香气四溢。
关于这道菜的起源,有个有趣的传说:古时洛阳一屠夫为抠门员外杀猪后,只得一堆猪下水作为报酬。回家后,他将这些“杂碎”与家中现有的豆腐、腐竹和蘑菇一同熬制,意外创造出美味佳肴。邻居闻香而来,问其菜名,屠夫笑答:“锅里熬出来的杂碎货,就叫熬货吧!”
名之争议:草根气息与语言雅俗之辩
老张的抱怨不无道理:“水席啥出身?唐代宫里传下来的!多讲究!‘货’?咱洛阳话里,‘这货’、‘那货’,是骂人哩!就算现在人人都想当的‘吃货’,搁老洛阳嘴里,也不是啥好词儿!”
在洛阳方言中,“货”字确实常带有贬义色彩,用于指称人或物时多含轻蔑之意。这与水席原本高雅的宫廷出身形成了鲜明对比。
然而,支持保留原名的食客则认为,“熬货”之名承载着这道菜的民间起源故事,体现了市井生活的粗粝与奔放,改名将使这道菜失去其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
改名建议:在传统与创新间寻找平衡
此前已有水席大师提出改名的建议,如“八珍烩”或“全家福”等更吉祥雅致的名称。这些新名既避免了方言中的不雅含义,又赋予了菜品更美好的寓意。
但反对者坚持认为,改名意味着割断与历史的连接,使这道菜失去其原本的文化韵味。“改了名,就没了洛阳水席的味儿了!”一位老食客如是说。
文化传承的两难:守旧与创新的博弈
这场关于菜名的争论,实际上反映了传统文化传承中普遍面临的困境:如何在不失本真的前提下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
一方面,文化需要保持其原真性,包括那些可能看似粗俗却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元素;另一方面,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摒弃那些可能阻碍其传播和发展的因素。
就“熬货”而言,其名称确实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语言习惯和生活智慧,但同时也可能因语言演变而产生的负面含义而影响其接受度。
寻找第三条路:注解与教育
或许除了完全保留或彻底改名外,还有第三条道路可走:保留原名但同时加强对其文化内涵的解释和宣传。
通过菜单注解、服务员讲解等方式,向食客说明“熬货”一词的历史由来和文化意义,既保留了传统的延续性,又避免了可能产生的误解。
这种方式既尊重了历史,也考虑了现实,让食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故事。
结语:菜名背后的文化思考
一道菜名的争议,折射出的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困境。如何在保留历史原味的同时适应现代审美,如何平衡守旧与创新,不仅是洛阳水席面临的问题,也是所有传统文化传承者需要思考的课题。
“熬货”是否应该改名,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这场讨论本身已经具有重要价值——它让我们重新关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承载着文化记忆的细节,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遗产。
您认为“熬货”应该改名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