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品铺子上半年营收暴跌27%至28.29亿元,净亏损9355万元,关闭430家门店,武汉国资入局谋变局。
2025年8月29日,一则“良品铺子上半年关闭430家门店”的消息冲上热搜。这个曾被河南消费者称为“零食快乐老家”的品牌,正经历着自2006年成立以来最严峻的生存考验——营收暴跌27.21%、净利润亏损9355万元、毛利率跌破25%。在这场“断臂求生”的变革中,良品铺子的困境与挣扎,折射出整个休闲零食行业的凛冬已至。

一、闭店潮与业绩雪崩:一场早有预兆的危机
1. 门店收缩的“多米诺效应”
2025年上半年,良品铺子以日均关闭2.4家门店的速度,将门店总数缩减至2445家。其中,河南作为其华中市场重镇,多家门店悄然撤场。闭店潮的直接后果是销售规模锐减——加盟业务收入下滑33.3%,直营零售下跌23.57%,电商渠道更是暴跌29.14%。
2. 价格战反噬:毛利率“七连跌”
自2023年11月启动降价策略以来,良品铺子的毛利率从31.85%一路下滑至2025年上半年的24.42%。降价虽短暂刺激销量,却导致核心品类利润空间被挤压。例如,其招牌产品“四粒红花生”因成本压力改用低价原料,甚至闹出“花生上树”的AI宣传图乌龙事件1。
3. 线上困局:流量费吃掉利润
财报显示,良品铺子线上渠道流量成本同比激增40%,但转化率仅提升2.3%。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的达人合作费用高达销售额的25%,远超行业15%的平均水平。
二、自救之路:从“刮骨疗毒”到国资输血
1. “一品一链”战略的豪赌
为挽回颓势,良品铺子押注供应链改革:
- 溯源计划:签约湖北潜江小龙虾、贵州关岭坚果等8大产区,宣称“从田间到舌尖”全程可控;
- 成本切割:通过集中采购将原料成本降低12%,但消费者反馈“包装缩水、分量减少”。
2. 武汉国资入局:最后的救命稻草?
7月,良品铺子控股股东宁波汉意将18.01%股份转让给武汉长江国贸集团,实控人变更为武汉市国资委。国资承诺注入3亿元供应链资金,但附带对赌协议——2026年前需实现净利润回正1。
3. 股权纠纷埋雷:广州轻工10亿索赔案
此前宁波汉意与广州轻工工贸集团的股权转让纠纷尚未解决,涉案金额10.23亿元。若败诉,良品铺子可能面临巨额债务1。
三、行业镜鉴:零食赛道的内卷与出路
1. 同行的“降维打击”
- 三只松鼠:转型社区店,单店坪效超良品铺子1.7倍;
- 盐津铺子:押注下沉市场,9.9元低价袋装零食增速达35%1。
2. 消费者变了:要性价比更要“情绪价值”
年轻群体对“健康零食”的需求年增48%,但良品铺子代餐产品仅占营收6%。其国潮IP联名款因设计老旧,被吐槽“像十年前的包装”。
3. 资本市场的审判
8月28日财报发布后,良品铺子股价微跌0.36%,市值仅剩56亿元,不足巅峰期1/3。机构评级显示,6家券商下调目标价,最低看空至8.2元。
四、未来: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以价换量”的策略失效后,良品铺子正尝试用三招破局:
- 门店瘦身:2025年底前再关200家低效店,转向60-80㎡社区小店模型;
- 爆品孵化:集中资源打造5款10亿级单品,如“益生菌坚果棒”;
- 私域突围:企业微信社群复购率提升至43%,但转化成本仍居高不下。
这场转型注定艰难。正如其财报所述:“短期阵痛不可避免,但刮骨方能去毒。” 对于消费者而言,那个曾经“高端零食”标签鲜明的良品铺子,或许将彻底蜕变成一个“平价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