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花生上树”到品牌信任危机:良品铺子的AI翻车与科学敬畏

良品铺子因使用AI生成”花生上树”反科学宣传图致歉,承认审核疏漏并全面整改。 一、一场“反常识”海报引发的舆论风暴 2025年8月下旬,一张良品铺子“四粒红…

良品铺子因使用AI生成”花生上树”反科学宣传图致歉,承认审核疏漏并全面整改。

一、一场“反常识”海报引发的舆论风暴

2025年8月下旬,一张良品铺子“四粒红花生”的宣传海报在社交平台掀起轩然大波。画面中,饱满的花生果实竟如苹果般悬挂枝头,与大众熟知的“落花生”生物学特性截然相反。网友纷纷吐槽:“幸亏种过花生,不然真信了”“从设计到审核,全链条缺乏常识”。更讽刺的是,另一张配图还被指将花生地错绘成玉米地,甚至出现收割机收割花生的荒诞场景。

这场争议迅速从消费者调侃升级为品牌信任危机。河南省农科院专家张俊的科普被反复引用:“花生必须地下结果,目前技术无法改变这一特性”。而良品铺子的“AI生成素材”解释,反而加剧了公众对企业专业性的质疑——技术便利是否正在吞噬商业的严谨性?

二、致歉与补救:品牌危机公关的“教科书式”操作

8月28日,良品铺子连发多份致歉声明,承认“错误使用AI生成图片”,并采取三重措施:

  1. 即时修正:淘宝、京东等平台涉事海报全部下架更换;
  2. 全面核查:启动所有宣传材料的科学性审查,避免类似错误;
  3. 机制升级:优化内容审核流程,增设人工校验环节。

从响应速度看,良品铺子的危机处理堪称高效。但网友的追问并未停止:“AI只是工具,为何审核环节无人发现常识错误?” 这暴露出企业更深层的问题——对技术的过度依赖与科学敬畏的缺失

三、AI时代的商业警示:技术便利与责任边界

良品铺子事件绝非孤例。2025年4月,电商平台曾曝出“树上花生”虚假商品,而此次头部品牌重蹈覆辙,折射出AI应用的两大隐患:

  • 效率优先的陷阱:AI生成内容虽降低成本,但若缺乏人工审核,极易输出违背常识的结果;
  • 专业壁垒的忽视:食品、医疗等领域宣传需严格遵循科学事实,企业需建立“技术+专家”的双重把关机制。

中国青年报评论指出:“AI是创意的翅膀,而非逃避责任的借口”。良品铺子的整改承诺能否落实,将成行业风向标。

四、消费者觉醒: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监督”

事件中,网友的“火眼金睛”值得关注。社交平台上,“#花生上树#”话题阅读量破亿,不少用户晒出自家种植的花生照片“打假”。这种集体科普行为,反映了当代消费者对商品真实性的高度敏感——他们不再是被动接收信息的受众,而是主动参与品牌监督的“共治者”

正如网友“@农科小张”所言:“品牌可以不懂农业,但不能侮辱消费者的常识”。


五、重建信任:良品铺子的“长考”与行业启示

尽管良品铺子已致歉,但重建信任需长期努力。建议从三方面入手:

  1. 透明化流程:公开宣传素材的生成与审核机制,接受公众监督;
  2. 跨界合作:联合农业专家、食品科学家建立“科学顾问团”;
  3. 用户参与:开设“常识纠错”通道,鼓励消费者反馈问题。

结语:在技术与真实之间,找回商业的“大地”

“落花生”之名的本意,是果实落入泥土方能成熟。良品铺子的教训,恰如这作物的生长哲学——商业的根基必须扎在真实的土壤中,而非悬浮于技术的枝头。当AI浪潮席卷各行各业,唯有坚守科学底线、敬畏自然规律,才能让技术创新真正服务于人,而非制造“树上结花生”的现代寓言。

Avatar photo

作者: 千跃网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