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药垄断乱象频发,需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破除”寡头游戏”,守护民生用药安全与可及性。
2022年初,一支用于重症新冠肺炎治疗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价格从0.35元飙升至98.76元,涨幅高达280倍。这惊人的数字背后,是四家原料药生产企业精心策划的价格垄断。这场”药品版”的资本游戏,不仅暴露了医药产业链的脆弱环节,更将关乎亿万民众健康的药品安全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原料药作为制药工业的”芯片”,其垄断乱象已成为当前医药领域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一、垄断图谱:原料药市场的”寡头游戏”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最新披露的案件显示,津药药业等四家企业通过秘密聚会达成口头协议,联合断供、同步涨价,将地塞米松磷酸钠原料药价格从每公斤9000元抬至13800元。这种赤裸裸的价格操纵并非个案,而是形成了一个令人忧虑的垄断模式:少数企业控制关键品种→人为制造短缺→哄抬价格→获取暴利。数据显示,我国有580种原料药为独家生产,1105种原料药的生产企业不超过3家,这种高度集中的市场结构为垄断行为提供了天然温床。
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在于,原料药与制剂之间存在严格的”绑定”关系。一种原料药往往只能生产特定药品,且变更原料药供应商需要重新进行工艺验证和注册审批,过程长达数月甚至更久。这种”一对一”的供需关系,使得原料药企业掌握了制剂企业的命脉。当垄断联盟形成时,下游药企要么接受不合理高价,要么停产,别无选择。
二、垄断逻辑:暴利诱惑下的”囚徒困境”
原料药垄断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在于”违法成本低、垄断收益高”的畸形利益格局。以此次案件为例,涉事企业虽被处以数千万元至上亿元的罚款,但相较于垄断期间获得的超额利润,这些处罚显得”九牛一毛”。更值得警惕的是,个别企业已将垄断视为常规经营策略——津药药业在四年内四次因垄断被查,却依然铤而走险,足见现行惩戒机制的威慑力不足。
原料药生产的特殊性进一步强化了垄断动机。严格的环保要求、复杂的审批程序、高昂的合规成本,形成了极高的行业准入门槛。一个新企业想要进入原料药生产领域,需要投入数千万甚至上亿元,耗时两年以上才能完成审批。这种”重资产、长周期”的行业特性,使得现有企业可以轻易维持垄断地位,而不用担心新竞争者搅局。
三、民生代价:从企业暴利到患者之痛
原料药垄断的恶果最终由患者和社会共同承担。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价格暴涨280倍只是冰山一角,在扑尔敏原料药垄断案中,相关药品价格涨幅超过50倍;冰醋酸原料药垄断导致造影剂价格翻番。这些救命药的价格异动,直接加重了患者负担,甚至导致部分药品暂时性短缺,威胁公共健康安全。
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原料药垄断扰乱了整个医药产业生态。下游制剂企业面临”面粉比面包贵”的困境,要么亏本生产,要么被迫停产。一些经典廉价药因此从市场消失,造成”药品孤儿”现象。医保基金也为此多支付巨额药费,2018年扑尔敏原料药垄断案就导致医保基金多支出超过3亿元。
四、破解之道:构建全链条监管生态
根治原料药垄断顽疾,需要构建”疏堵结合”的全链条治理体系:
准入制度改革迫在眉睫。对技术成熟的原料药品种,可试点从审批制转为备案制,缩短准入周期;建立原料药生产信息强制披露制度,打破信息不对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备用产能,防止”一家断供、全行业停摆”。
惩戒机制升级势在必行。除罚款外,应建立”价格追溯+损害赔偿”机制,强制垄断企业退还非法所得;将屡犯企业纳入医保招采”黑名单”,实施市场准入限制;探索消费者集体诉讼制度,提高违法综合成本。
智慧监管创新正当其时。运用大数据技术,整合药品生产、流通、价格等数据,建立原料药市场监测预警系统;推行”吹哨人”制度,鼓励内部举报;强化行业协会自律功能,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多元共治格局。
医药产业关乎国计民生,不能完全交由市场调节。原料药作为药品供应链的起点,其稳定供应和合理价格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在保障质量安全的前提下,适度引入价格引导机制、建立战略储备制度、完善短缺药品预警体系,方能从根本上遏制垄断冲动,让医药产业回归治病救人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