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正明的证明》:一枚硬币背后的反扒江湖,王安宇的演技蜕变之路

9月26日北京首映礼的灯光下,王安宇谈起那枚练习了无数次的硬币时,眼神里仍带着毕正明的执著。在国庆档电影《毕正明的证明》中,这位新生代演员首次挑战反扒警察角色,完成了一场从偶像到演…

王安宇主演电影《毕正明的证明》定档国庆,讲述卧底反扒警察潜入盗窃团伙的罪案故事。

1997年的绿皮车厢里,一枚硬币在指间翻转,划开正义与罪恶的边界。这是新人警察毕正明的孤勇证明,也是演员王安宇的破局之作。

9月26日北京首映礼的灯光下,王安宇谈起那枚练习了无数次的硬币时,眼神里仍带着毕正明的执著。在国庆档电影《毕正明的证明》中,这位新生代演员首次挑战反扒警察角色,完成了一场从偶像到演员的蜕变。 影片将观众带回1997年的绿皮车时代,在蒸汽氤氲的站台上,展开一场正邪交锋的暗战。导演佟志坚说:“这不是简单的警匪片,而是一个关于证明的故事。”

01 一枚硬币的暗语,一个演员的破局

开机前,导演递给王安宇一枚硬币。这枚普通的硬币,成为了解开毕正明这个角色的钥匙。在片中,新人警察毕正明潜伏盗窃团伙“荣门”,必须掌握扒手们的“手上花活”。硬币在指间翻转的熟练度,直接关系着卧底身份的成败。 “练习硬币的过程,其实是在体会角色的双重身份。”王安宇在首映礼上分享。正直的警察要模仿扒手的灵活手法,这种矛盾感恰好契合了角色的挣扎。为了一个看似简单的夹硬币动作,他反复练习直到手指磨出茧子。 这种对角色的沉浸,体现在影片每个细节中。从警校毕业生的青涩,到卧底时的谨慎,再到最后决战时的决绝,王安宇完成了从业以来最具层次感的表演。特别是与王彦霖饰演的“花手”的终极对决,在飞驰的列车车厢里,每一个眼神都饱含复杂情绪。 导演佟志盛赞王安宇的突破:“他放下了偶像包袱,真正融入了毕正明这个角色。那些手上的小动作,眼神的微妙变化,都是他反复揣摩的结果。”

02 绿皮车厢里的江湖,1997年的时代印记

《毕正明的证明》最独特的魅力,在于对1997年绿皮车时代的高度还原。蒸汽弥漫的站台,拥挤嘈杂的车厢,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粗粝质感。影片不仅是警匪对决,更是一幅世纪之交的浮世绘。 “荣门”这个颇具江湖气的盗窃团伙,有着完整的组织架构和独特的“春典”(黑话)。影片中出现的“横子”(指富人)、“皮子”(指钱包)、“蒿子”(指钞票)等术语,以及“探、开、抠、夹”等偷盗技巧,都经过严谨考据。 佟志坚导演透露,创作灵感来源于他在公安部宣传局工作时的经历。“当时看过小说《铁警老毛》,被一线反扒民警的故事深深打动。”为了确保真实性,剧组请教了多位退休反扒民警,还原了那个年代的办案细节。 张天爱饰演的“大白桃”成为影片一大亮点。她特意自备假发,塑造出一个既危险又充满悲剧色彩的女性形象。“我没有把她当成绝对的‘反派’,”张天爱说,“她身上有善良的底色,只是被时代和环境所困。”

03 真实感与艺术性的平衡,反扒教科书的电影表达

作为近年来少有的反扒题材电影,《毕正明的证明》在真实性与艺术性之间找到了巧妙平衡。动作设计追求“朴实、实用”,没有华丽的特效,而是还原警察与扒手真实的搏斗状态。 “贼和贼之间的打斗是一种风格,警察和贼间的搏斗又是另一种风格。”佟志坚解释道。这种区分让动作场面更具可信度,也让观众更能体会反扒工作的特殊性。 影片结尾,毕正明与“花手”在列车上的终极对决,被业内认为是致敬《盗火线》的经典段落。飞驰的列车与影影绰绰的光影,营造出强烈的戏剧张力。但不同于传统警匪片的简单正邪对立,影片更注重展现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成长。 在国庆档“百花齐放”的激烈竞争中,《毕正明的证明》以其独特的题材和扎实的制作脱颖而出。它不仅是娱乐产品,更具有现实警示意义。正如王安宇所说:“希望观众在享受电影的同时,也能提高出行时的防范意识。”

首映礼结束时分,主创们站在台上接受掌声。王安宇看着预告片中那个在绿皮车厢里穿梭的自己,仿佛看到了演员路上的新起点。《毕正明的证明》证明的不仅是片中角色的价值,更是一群电影人对艺术的坚守。 10月1日,当这部电影驶入全国院线,它将带着观众穿越回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年代,在蒸汽机车的轰鸣中,见证一个警察的成长,也见证国产类型片的新突破。在这趟开往过去的列车上,每个人都能找到关于勇气与证明的答案。

Avatar photo

作者: 千跃网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