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狼”到《再见坏蛋》,吴京:被反噬的英雄叙事与一场迟来的退场

吴京因长期依赖“英雄人设”和银幕形象,引发观众审美疲劳与公众信任下滑,导致新片票房惨败及公众形象跌落。 曾经,他是那个扛起国旗、穿越战火的“冷锋”,是一声“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让无…

吴京因长期依赖“英雄人设”和银幕形象,引发观众审美疲劳与公众信任下滑,导致新片票房惨败及公众形象跌落。

曾经,他是那个扛起国旗、穿越战火的“冷锋”,是一声“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让无数人热血沸腾的“中国队长”。吴京这个名字,几乎与一个时代的英雄叙事划上了等号。

然而,当新片《再见坏蛋》上映六天即惨淡撤档,当朱一龙以挺拔沉静的姿态代表国家迎回烈士遗骸,许多人忽然在评论区轻轻问出一句:“怎么,这一次不是吴京?”

那个曾经永远不会出错的符号,第一次显出了裂痕。

— 01 —
英雄的起点:从全国冠军到“阿飞”

许多人可能已经忘了,吴京最初并不是演员,而是一名真正的武者。14岁拿下全国冠军,20岁已是武坛巅峰。若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腰伤,也许他会以另一种方式诠释“英雄”。

1995年,他拄着拐杖走进《功夫小子闯情关》片场,从此开启了一条始料未及的路。《小李飞刀》里那个少言重情、眉目如星的“阿飞”,让他第一次被记住名字。那是吴京的起点,青涩,却真挚。

但属于他的时代,还没有真正到来。

— 02 —
南下香港:在别人的江湖里当配角

意识到偶像剧再难突破的他,选择南下香港,从零开始。然而现实的港圈并没有轻易给他机会。他演反派,当绿叶,在《杀破狼》中和甄子丹巷战的那场戏,短促、凶狠、真实——刀光之下,是一个拼命想被看见的吴京。

《男儿本色》里,他演得狠、打得真,甚至提名了金马。可依然没有人给他一个主角。

就是在那时,他萌生了一个念头:
既然别人的电影里没有我的位置,那么我就搭建自己的战场。

— 03 —
《战狼》时代:一个人与一个国家的叙事共鸣

《狼牙》是他的第一次尝试,反响平淡,却积累了经验。直到《战狼》系列的出现。

没有人能忘记《战狼2》带来的那种震撼——它精准地叩中了一个时代的情感脉搏:一个强大起来的中国,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超级英雄。

他抵押房子、远赴非洲、跳海搏命,几乎是用肉身赌出了一个奇迹。《战狼2》登顶华语影史票房的那一刻,吴京不再只是一个演员,他成了一个符号,一种情绪,一面旗帜。

但成功,往往是一条危险的下坡路的开始。

— 04 —
人设剥落:当英雄回到日常

人们逐渐发现,那个在银幕上捍卫正义、守护家园的英雄,好像有些“入戏太深”。

他说:“坦克没有后视镜。”
他说:“我跳过楼,你跳过吗?”
他在宣传现场对观众说:“看不惯别看。”

一种微妙的变化在观众心中滋生:我们喜欢的,究竟是那个角色,还是角色背后的真人?

更不必说他在综艺里对妻子谢楠日益频繁的不耐烦与冷漠。曾经恩爱示人、频频合体的“模范夫妻”,渐渐只剩下尴尬的沉默和突如其来的脾气。

大众开始意识到:也许我们爱的,从来只是冷锋,不是吴京。

— 05 —
《再见坏蛋》:一场迟来的退场仪式

而《再见坏蛋》的仓促撤档,只不过是为这场缓慢的“人设崩塌”举行了一场正式的仪式。

一个靠“英雄主义”崛起的身影,终因为难以走下神坛、不愿走出角色,而被反噬。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朱一龙——低调、专注、始终用作品说话的另一位演员——被选择成为国家仪式的代表。没有喧哗,没有张扬,只是如松般站成了体面的象征。

大众在这一刻突然清醒:真正的尊敬,从来不是自己喊出来的。

— 06 —
英雄可以落幕,但演员必须重生

吴京或许没有做错什么,他只是迷失在了自己的叙事里。

观众从来不是不能接受一个演员的局限,而是无法接受被架在高处却再也下不来的“表演”。

《再见坏蛋》的失败,不是一个演员事业的终点,而可能是一场必要的洗礼。
吴京需要做的,或许并不是继续扮演“吴京”,而是坦然地、真诚地回到一个演员的本分——去失败,去反思,然后重新站在镜头前,用角色而不是人设,再次打动我们。

因为观众最终原谅的,从来都不是完美,而是真实。

Avatar photo

作者: 千跃网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