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正义:特朗普性侵案终审背后的权力、时间与女性声音

特朗普性侵诽谤案终审败诉,需赔偿8330万美元,但坚称指控系政治迫害并将继续上诉。 2025年9月8日,美国联邦第二巡回法院的一纸裁决,将一场跨越近三十年的性侵指控再次推向全球舆论…

特朗普性侵诽谤案终审败诉,需赔偿8330万美元,但坚称指控系政治迫害并将继续上诉。

2025年9月8日,美国联邦第二巡回法院的一纸裁决,将一场跨越近三十年的性侵指控再次推向全球舆论的风口浪尖。82岁的女作家E·让·卡罗尔(E. Jean Carroll)终于等来了终审判决:法院驳回前总统特朗普的上诉,维持其性侵与诽谤罪名成立,需支付高达833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亿元)的赔偿金。这场始于1996年纽约百货公司更衣室的“黑暗往事”,在经历了六年的法律拉锯战后,以卡罗尔的阶段性胜利暂告段落。然而,案件背后交织的权力博弈、司法困境与性别议题,远非一纸判决所能概括。

一、三十年沉默与一场“不可能”的胜诉

卡罗尔的指控始于2019年,彼时76岁的她在回忆录中首次公开指控特朗普于1996年在波道夫·古德曼百货公司的更衣室内对她实施性侵。她描述道:“他把我推到墙上,不顾我反抗,做了最可怕的事。” 这段被压抑二十余年的记忆,因特朗普2016年竞选总统时高调宣称“尊重女性”而彻底点燃——卡罗尔称,这种“伪善”是对她创伤的二次伤害。

然而,时间成为此案最大的敌人。1996年的案发现场没有监控,目击者或离世或记忆模糊,物证链几乎断裂。卡罗尔仅能依靠当年的日记片段、与朋友的通信记录以及心理治疗档案作为间接证据。陪审团最终以“优势证据”原则认定她的陈述“高度可信”,但也不得不承认:“我们无法找到‘铁证’。” 这种基于“可信度”而非“确定性”的裁决,成为特朗普团队反复上诉的突破口,他们坚称这是“政治猎巫”,甚至搬出“总统豁免权”试图规避责任。

二、8330万美元:惩罚性赔偿的象征意义

2024年1月,陪审团裁定赔偿金额中的6500万美元为“惩罚性赔偿”,远超常规标准。法院在终审判决中明确表示,这一数字旨在震慑“权力者的恶意行为”——特朗普不仅否认指控,还多次公开贬低卡罗尔为“骗子”“精神有问题”,甚至嘲讽她“不是我喜欢的类型”。这些言论被法庭认定为“史无前例的诽谤”,其影响力因特朗普的政治地位而呈指数级扩散,对卡罗尔造成持续的精神伤害。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利息累积,特朗普当前欠款已增至8970万美元。这笔天价赔偿不仅是法律对个体的补偿,更是对公众人物言行边界的警示:权力与名气不能成为践踏他人尊严的盾牌。

三、政治漩涡中的司法独立考验

此案的特殊性在于被告的身份——特朗普不仅是前总统,更在2025年1月重返白宫。他的支持者将案件定性为“民主党策划的政治迫害”,而反对者则视其为#MeToo运动对抗权贵的标志性胜利。这种极化反应暴露了美国司法体系在政治高压下的脆弱性:法律本应独立于党派之争,但现实中,特朗普的每一次上诉都被其阵营解读为“体制不公”的佐证。

然而,法院的裁决过程展现了程序正义的韧性。从2023年陪审团初裁、2024年赔偿判决到2025年终审驳回,每一步都历经证据质证、法律辩论和层级审查。上诉法院明确拒绝扩大“总统豁免权”的适用范围,强调“总统的言论若构成个人恶意攻击,仍需承担法律责任”。这一立场不仅维护了三权分立的原则,也为未来类似案件树立了先例。

四、卡罗尔与特朗普: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回响

对卡罗尔而言,胜诉远非终点。82岁的她在终审后坦言:“这笔钱无法抹去30年的创伤,但它让我知道,沉默不是唯一的选择。” 她的勇气激励了更多性侵受害者,但代价同样沉重——案件期间,她收到数百次死亡威胁,甚至不敢独自出现在公共场所。

特朗普则继续以“战斗姿态”应对。他的法律团队已宣布将上诉至最高法院,而他的政治生涯似乎未受实质影响。截至2025年7月,他仍身负超过300起诉讼,从商业欺诈到关税政策合法性,堪称“诉讼缠身的总统”。这种对比凸显了美国社会的撕裂:一边是女性维权意识的觉醒,另一边是权力者对问责机制的消解。

五、超越个案:性侵、权力与司法的永恒命题

卡罗尔案的意义早已超越个体输赢。它揭示了性侵受害者面临的普遍困境:证据湮灭、社会污名化、权势压迫;也拷问了司法的局限性——当案件依赖“记忆对抗记忆”时,法律如何平衡“迟到的正义”与“程序正义”?

更深远的是,此案成为美国法治的试金石。最高法院若受理上诉,其裁决将重新定义总统权力的边界;若维持原判,则意味着即便贵为总统,也无法凌驾于民事赔偿之上。无论结果如何,这场拉锯战已在美国司法史上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正义或许会迟到,但不会永远缺席

Avatar photo

作者: 千跃网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