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婷自称成毅走红前投入巨大却零收益,揭开艺人经纪盈亏之争与行业困境。
9月15日,制片人兼经纪人梁婷的一篇长文在娱乐圈投下一枚重磅炸弹。她直言不讳地声称,这些年来“至今未在成毅身上赚过一分钱”,此言一出立即引发舆论哗然。在这篇充满情绪的长文中,梁婷不仅强调了自己对成毅的“知遇之恩”,还详细列举了前期投入的培训成本、资源对接费用,甚至自掏腰包承担的医疗开支。她坦言,所有这些投入远超过从成毅经纪合约中获得的佣金收入,至今未能实现盈利。

经纪与艺人:知遇之恩与商业现实的碰撞
梁婷在文中透露,她与成毅的合约中包含两年优先续约期,将持续到2026年。然而她特别强调,尽管拥有这样一位顶流艺人,自己并未从中获得经济利益。更令人惊讶的是,她同步指出公司旗下艺人中“唯一赚钱的是尹正”,其他包括成毅、辛芷蕾在内的艺人均未带来实际盈利。
这番话显然是对长期以来粉丝批评其“耽误艺人发展”的强势回应。梁婷在文中重申自己是成毅的“伯乐”——不仅是她发掘了这位演员,还为其改名(从本名傅诗淇改为艺名成毅),并在早期安排其出演《诡爱》《不可思异》等电影。尽管这些作品口碑平平,成毅的戏份也以配角为主,但这确实是一个新人演员的起点。
从配角到顶流:成毅的演艺之路
转折发生在2020年。成毅凭借古偶剧《琉璃》一跃成为顶流艺人,此后接连主演《莲花楼》《赴山海》等大IP剧集,彻底稳固了在电视剧领域的地位。然而在电影方面,他至今仍缺乏代表作,这也成为其从“顶流”跃升“超级顶流”的关键瓶颈。
或许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梁婷高调宣布:她执导的积压电影《营救汪星人》(成毅主演)将在2025年内以“最高规格上映”,并预测票房“10亿起步”。这番言论被广泛视为借势营销,为这个积压项目争取市场关注。
舆论场上的分歧与质疑
对此,网友观点出现明显分化。一部分人认为,经纪公司在新人培养阶段投入巨大、短期难盈利是行业常态,尤其在小演员阶段佣金有限,亏损并不罕见。这些支持者认为,梁婷的坦白反而揭示了艺人经纪行业不为人知的艰辛。
另一方则质疑“完全零收益”不符合商业逻辑,若属实反而反映出星汇天姬公司运营能力不足。还有网友指出,此前梁婷与成毅之间存在的法律纠纷,恰恰证明双方实际存在某种分成机制,所谓“未赚一分钱”或许只是话语策略。
经纪行业的现实困境
无论事实如何,梁婷通过强调“知遇之恩”和长期投入,试图强化自身在舆论场中的话语权。这场争议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艺人经纪行业的现实困境——投入与回报周期长、盈利模式不透明、艺人与经纪人关系复杂。
在这个行业中,经纪人往往需要在艺人未成名时进行大量前期投入,包括培训、造型、宣传、生活保障等各项开支。这些投入可能持续数年而没有明显回报,直到艺人突然走红。但即使艺人成功走红,经纪公司能否收回成本并实现盈利,仍然取决于合约条款、分成比例以及后续资源对接的成功率。
《营救汪星人》:验证话语的试金石
《营救汪星人》的票房表现,将成为验证梁婷说法的重要试金石。若这部电影真能实现10亿票房,无疑将巩固其“伯乐”人设,证明她确实有能力为成毅打造电影代表作。反之,若票房失利,则可能进一步加剧公众对其运营能力的质疑。
这场“亏本经纪”罗生门的背后,不仅是梁婷与粉丝之间的舆论拉锯,更揭示了艺人经纪行业中“恩情”话语与商业本质的碰撞。当情感投入与经济利益交织在一起,真相往往比表面表态复杂得多。
行业反思:重新定义经纪与艺人的关系
梁婷的公开表态促使我们重新思考经纪人与艺人之间的关系本质。这是一种纯粹商业合作,还是掺杂着情感因素的特殊伙伴关系?经纪人前期投入是否应该被视为风险投资,而非“恩情”的筹码?艺人走红后,如何公平地回报那些在自己默默无闻时支持自己的人?
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因人而异,但可以肯定的是,健康的经纪关系需要建立在相互尊重、透明沟通和公平分配的基础上。既不能完全用情感绑架商业决策,也不能纯粹用商业逻辑否定所有情感投入。
无论梁婷的“未赚一分钱”说法是否完全准确,她的公开表态已经为行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讨论契机。在这个看似光鲜实则艰难的行业中,每个成功艺人背后都可能有着不为人知的付出与牺牲。而如何建立更加健康、可持续的经纪模式,或许是整个行业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最终,时间会证明一切。成毅的演艺之路还在继续,梁婷的经纪事业也在发展。或许最重要的是,双方都能从这段合作经历中获得成长,无论最终是分道扬镳还是继续合作,都能保持对彼此的尊重和理解。毕竟,在变幻莫测的娱乐圈,没有什么比好的作品和专业的态度更加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