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侄二十载反遭勒索,老戏骨刘佩琦用法律斩断孽缘。
“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这句古语在67岁的国家一级演员刘佩琦身上得到了残酷印证。2025年夏,一场家庭风波将这位低调的老戏骨推上风口浪尖,揭开了他抚养侄子二十余年却反遭勒索的辛酸故事。

默默抚养二十载,视如己出却遭反噬
刘佩琦,这位在《大宅门》中成功塑造“白三爷”的演技派,在现实生活中同样重情重义。兄长早逝后,他毅然承担起抚养侄子刘伟(化名)的责任,这一养就是二十多年。
“就像亲儿子一样要什么给什么”,这是身边人对刘佩琦的评价。然而这份无私的付出最终换来的不是感恩,而是变本加厉的索取。初中辍学、游手好闲、沉迷游戏,刘伟的人生轨迹与刘佩琦的期望背道而驰。
据接近刘佩琦的人士透露,刘伟不仅拒绝工作安排,还染上了赌博恶习,甚至偷窃家中物品变卖。刘佩琦曾多次帮他还清债务,包括一次30万元的赌债,还拿出50万元支持他创业开火锅店,但所有这些努力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300万索求引发决裂,善良终有底线
去年,刘伟以结婚为由向刘佩琦索要300万元,这对虽然身为国家一级演员但并不接广告的刘佩琦来说难以承受。当他表示无法一次性拿出这么多钱时,事情发生了戏剧性转变。
遭到拒绝的刘伟竟然四处宣扬,声称自己为刘佩琦管理公司业务十几年,被拖欠工资3000多万元。这一荒谬指控彻底越过了刘佩琦的底线。
“刘佩琦根本没有公司,何来管理公司业务?”一位知情人士表示,“这完全是无稽之谈”。面对侄子的反目成仇,刘佩琦最终选择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名誉,委托律师发函澄清事实,并保留报警和起诉的权利。
从龙套到老戏骨:艺术路上的坚守者
在这场家庭风波背后,是一位从业四十余年的老戏骨的执着与坚守。
1987年来到北京的刘佩琦,可以说是第一代“北漂”演员。从《二子开店》中没有台词的龙套角色,到《秋菊打官司》中为了塑造西北农民形象提前三个月下乡体验生活,刘佩琦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
1996年,《离开雷锋的日子》成为他演艺生涯的转折点。他饰演的乔安山感动了无数观众,也让刘佩琦获得了第17届金鸡奖最佳男主角。从此,《大宅门》中的白三爷、《无悔追踪》中的肖大力、《狗剩快跑》中的辫子爷,一个个鲜活的角色奠定了他在观众心中老戏骨的地位。
难能可贵的是,成名后的刘佩琦始终保持着谦逊和专业。“演得真棒,继续努力”是他对年轻演员最常说的话。
艺术生命长青,晚年仍活跃舞台
尽管年事已高,刘佩琦的艺术生命依然旺盛。近期,他除了友情参演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献礼巨作《归队》外,还将在话剧版《大宅门》中再次饰演白三爷这一经典角色。
据成都高新中演剧院工作人员透露,有刘佩琦参演的《大宅门》将于9月5日-7日正式上演。从流出的剧照来看,这位老艺术家依然精神矍铄,举手投足间展现出专业演员的深厚功底。
善良与边界:一场人性的启示
刘佩琦的经历令人唏嘘,也引发人们对亲情与边界关系的思考。心理学专家表示,在人际关系中,无论是亲人还是朋友,都需要建立健康的边界感。无条件的付出有时不仅不能换来感恩,反而可能滋生依赖和 entitlement( entitlement mentality)。
“善良是刘佩琦可贵的品格,但有时候也需要有说不的勇气。”一位社会评论家指出,“这件事也提醒我们,帮助他人需要智慧,需要在保护自己和关爱他人之间找到平衡。”
目前,刘伟的相关网络账号已经消失,诋毁言论也被清除。刘佩琦终于能够重新专注于他热爱的表演事业。
正如他在《大宅门》中饰演的白三爷最终舍生取义、宁死不当亡国奴一样,现实中的刘佩琦也在经历了一场人性考验后,展现出了应有的决断和底线。
希望这位老戏骨能够不被过往所困,继续为中国影视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用艺术感动更多观众。毕竟,真正的艺术家永远用作品说话,而不是被花边新闻所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