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金”首饰实为廉价合金,镍释放量严重超标可致皮肤过敏,消费者需警惕虚假宣传。
金灿灿的“沙金”首饰在灯光下闪耀,却可能成为佩戴者皮肤的噩梦。这些号称“永不褪色”的廉价饰品,正在全国各地的夜市和网络直播间热卖,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健康隐患。
2025年以来,随着黄金价格持续攀升,一种名为“沙金”的首饰悄然走红。“花小钱戴出大牌首饰的感觉,视觉效果堪比黄金!”这样的宣传语在各个网络平台随处可见,吸引了大批消费者。
这些售价仅百元左右的“沙金”首饰,真的如商家所言“内外颜色相同,且永不掉色”吗?
01 市场乱象,名不副实的“沙金”热潮
在多个电商平台上,销售“沙金”饰品的店铺数量惊人。有的商家宣称单月销量超10万件,这个数字背后是大量消费者对“廉价黄金”的追求。
这些商家在取名上玩起花样:有的名为“老凤詳”,与著名品牌同音不同字;有的则直接取名为“老庙沙金”,试图借助知名品牌的光环效应。
真正的沙金本应是山体中的含金岩石风化破碎后,与砂石混在一起形成的矿物,含金量约为5%左右。然而当记者询问网络平台上的商家是否含有黄金时,大部分商家却含糊其词,或者避而不答。
夜市摊贩也成为“沙金”首饰的重要销售渠道,这里的价格比直播间更加便宜,但产品质量也更加参差不齐。
02 实地调查,揭开“沙金”真面目
记者来到浙江义乌小商品城,这个全国小商品集散中心的调查结果令人震惊。当记者咨询商户是否有号称永不掉色的“沙金”首饰时,不少商户表示不知道“沙金”是什么。
商户坦言,这些首饰主要采用黄铜作为原材料,在表面上电镀了0.05微米的黄金来模拟黄金质感。由于电镀层极薄,长期佩戴会逐渐磨损。
“虽然可以通过加厚镀层来减少掉色几率,但汗水、洗手液等液体仍然能腐蚀镀层。”一位商户表示,这些首饰只有在妥善保存的情况下,才能保持半年至一年不掉色。
这些黄铜镀金首饰出厂价仅10元左右,但到了街头夜市上,摇身一变成了40元左右的“沙金”首饰。而在网络直播间里,被主播包装成所谓越南提纯“沙金”,一件首饰卖到上百元。
03 健康警报,镍释放量超标上千倍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饰品的健康风险。浙江黄金珠宝饰品质检中心主任严雪俊介绍,这些所谓“沙金”饰品实际上是生产成本极其低廉的铜镍合金。
由于镀层过薄,消费者佩戴过程中可能会磨损掉镀金层,释放其中的镍元素。国家标准规定,人体长期接触的首饰,镍释放量限值为每星期每平方厘米0.5微克。
然而在浙江杭州国际珠宝城的黄金珠宝饰品质量检验中心的检测结果显示,部分铜镍合金饰品的镍释放量达到国家标准的上千倍。
镍是最常见的致敏金属,金属制品过敏引发的皮肤病症在临床上比较常见。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发现,已有消费者就“佩戴沙金饰品导致过敏”向相关电商平台维权。
04 法律视角,虚假宣传面临严惩
针对“沙金”饰品行业部分商家虚假宣传的情况,法律界人士指出,根据我国刑法,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达到一定数额可能面临刑事处罚。
这些商家利用消费者对黄金的喜爱和对专业知识的缺乏,通过虚假宣传和误导性命名,将价值仅10元的镀铜饰品卖到上百元,已涉嫌欺诈。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不得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05 消费提示,如何辨别避免陷阱
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沙金”产品,消费者应当如何辨别?专家建议:
第一,购买渠道要正规。尽量选择知名品牌或正规商场的珠宝专柜,避免在夜市、流动摊贩购买贵重饰品。
第二,价格过低需警惕。真正的黄金饰品有市场行情价,远低于市场价的“黄金”产品很可能存在问题。
第三,查看标识和证书。正规金银饰品会明确标注材质、含量,并附带质量证书。
第四,测试鉴别。真金不怕火炼,但普通合金饰品火烧后会变色,消费者可通过专业检测机构进行鉴别。
最重要的是,消费者应树立理性消费观念,不要被“便宜又好”的宣传所迷惑,毕竟质量和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从网络直播间到夜市地摊,这些号称“沙金”的饰品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扩散。消费者戴着这些金灿灿的首饰时,很少人会想到,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健康风险。
市场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这类产品的抽查和监管,电商平台也应承担起审核责任,对虚假宣传的商家进行清理整顿。
只有当商家不再敢用“沙金”这样的模糊概念误导消费者,当镍释放量超标的饰品无法进入市场,消费者才能真正放心装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