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处理产业正经历从”量”到”质”的深刻变革,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中国垃圾处理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变革。从2017年”洋垃圾”禁令到全国推行垃圾分类,再到垃圾焚烧发电厂的遍地开花,短短几年间,中国完成了从”垃圾围城”到”无废城市”建设的惊人转变。然而,随着垃圾分类的深入实施和焚烧产能的快速扩张,行业正面临新的挑战——部分区域出现的”垃圾不够烧”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填埋场陈腐垃圾开挖热潮。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垃圾处理体系从粗放扩张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阵痛。

产能扩张与垃圾减量的悖论
中国垃圾焚烧行业近年来的发展速度堪称世界奇迹。根据住建部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国建成运行的生活垃圾焚烧厂超过600座,处理能力突破80万吨/日,是2015年的3.6倍。这种爆发式增长源于两个关键驱动力:一是”十三五”规划设定的硬性指标要求焚烧处理能力占比达到50%以上;二是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形成的经济激励。在双重推动下,各地政府和企业争相上马焚烧项目,形成了”建设—补贴—再建设”的循环模式。
然而,这种扩张模式正遭遇现实挑战。一方面,垃圾分类的全面推行显著改变了垃圾构成。以上海为例,实施垃圾分类后湿垃圾分出量增长89%,可回收物增长1.65倍,直接导致进入焚烧厂的干垃圾减少28%。另一方面,城镇化速度放缓与人口结构变化使得垃圾总量增长趋于平缓。北京2021年前4个月垃圾清运量较2019年同期减少7100余吨/日,相当于少建两座大型焚烧厂。这种”产能增、垃圾减”的剪刀差,使得部分区域出现处理能力闲置现象。
陈腐垃圾开挖的双重逻辑
面对产能利用率压力,多地开始探索填埋场陈腐垃圾的开挖与再处理。广州兴丰填埋场、上海老港基地等大型填埋场相继启动开挖项目,表面看是为焚烧厂补充”口粮”,实则蕴含着更深层次的产业逻辑。
从技术角度看,开挖陈腐垃圾是填埋场生态修复的必要步骤。传统填埋方式占用大量土地且存在长期污染风险,通过开挖筛分可将可燃物送焚烧、惰性物制建材、腐殖土改良土壤,实现土地资源的释放与循环利用。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的测算显示,每开挖处理1吨陈腐垃圾可释放约0.7立方米的库容,这对土地资源紧张的超大城市尤为重要。
从经济视角看,这反映了垃圾处理价值链的重构。随着碳交易市场的完善,垃圾焚烧的减排效益开始货币化。光大环境2024年报显示,通过参与碳交易,其吨垃圾处理收益增加8-12元。而陈腐垃圾因经过自然降解,焚烧时热值更高、减排效果更显著,成为企业提升效益的新选择。这种”经济性驱动环保”的模式,正是循环经济的典型体现。
补贴退坡倒逼行业转型
2020年可再生能源补贴新政的出台,成为行业发展的分水岭。政策明确生物质发电项目全生命周期补贴电量上限为82,500小时,且运营满15年后不再享受补贴。这种”断奶”式改革直接戳破了依赖补贴的粗放发展泡沫,推动行业进入洗牌期。
小型焚烧厂首当其冲。江苏某民营焚烧厂负责人坦言:”吨垃圾处理成本约120元,地方支付的处理费常拖欠,补贴退坡后我们这样日处理500吨的小厂很难生存。”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头部企业通过技术升级与规模效应逆势增长。瀚蓝环境并购粤丰环保后,运营成本下降18%,吨垃圾发电量提升至480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这种分化促使企业探索新盈利模式。上海环境开发的飞灰原位处理技术(FAST),将危险废物转化为建材原料,单项目年增收超2000万元;中国天楹布局”焚烧+环卫+再生资源”全产业链,通过垃圾分类回收抵消前端减量影响。这些创新表明,行业正从单一的”处理服务商”向”环境服务商”转型。
无废城市建设的系统思维
要破解”垃圾不够烧”的困局,必须将其置于”无废城市”建设的宏观框架下考量。国家发改委《”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垃圾分类收运处理系统,焚烧能力占比达65%左右,这需要系统性的产业重构。
前端减量化是关键。北京通过”光盘行动”等措施,2023年厨余垃圾量同比下降12%,相当于减少两个焚烧厂的年处理量。中端分类精细化是突破口。深圳推行”九分类”体系,将玻金塑纸等可回收物细分,使焚烧物料热值稳定在2200大卡以上,提升发电效率20%。末端资源化是方向。杭州将焚烧厂与水泥窑协同处置,飞灰资源化率达85%,大幅减少填埋需求。
区域协同也日益重要。长三角已建立垃圾处理设施共享机制,上海与苏州合作建设的太仓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实现了3000吨/日的跨区域处理能力调配。这种”一盘棋”思维,有效缓解了局部地区的产能过剩问题。
技术创新的破局之路
面向未来,垃圾焚烧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驱动。在双碳目标下,行业正围绕三个维度突破:
低碳焚烧技术成为竞争焦点。清华大学开发的低氮燃烧系统,使二噁英排放浓度降至0.01ngTEQ/m³,仅为欧盟标准的1/10;重庆三峰环境研发的烟气余热深度利用工艺,将发电效率提升至30%,达到天然气电厂水平。这些技术既满足严苛的环保要求,又提升了经济效益。
智慧化运营重塑产业形态。阿里云与光大环境合作建设的”无废大脑”,通过AI算法优化焚烧参数,使吨垃圾发电量提升15%,运营人员减少40%。这种”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的模式,正在改变传统焚烧厂的高能耗、高人力形象。
材料再生技术拓展价值空间。中科院过程所开发的飞灰熔融玻璃化技术,可将重金属固化制备微晶玻璃,产品附加值达3000元/吨;格林美建设的塑料化学回收示范线,实现废塑料到新材料的闭环。这些创新使垃圾处理从成本中心转变为价值创造中心。
中国垃圾处理产业正站在历史性转折点上。”垃圾不够烧”的表象下,是发展模式从量到质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不仅关乎行业自身,更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微观缩影。当最后一个填埋场关闭时,我们迎来的将不仅是环境的改善,更是一种发展理念的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