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医者刘弓铭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用专业与勇气为8岁血液病患儿点燃生命希望,诠释医者仁心。
一、一个决定改写两个家庭的命运
2025年7月14日上午10时,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采集室内,鲜红的血液在血细胞分离机中缓缓流动。34岁的医务工作者刘弓铭平静地躺在采集床上,经过4小时的外周血循环采集,这份承载着生命希望的造血干细胞悬液,将由专人搭乘最近的高铁送往千里之外的移植医院。在那里,一位8岁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正等待着这份”生命种子”完成移植手术。

“采集量达到200ml,符合临床标准!”随着医护人员的宣布,河南省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名录上又添新名——第1546例。这个数字背后,是河南连续7年位居全国造血干细胞捐献量前三的坚持,更是无数像刘弓铭这样的普通人用勇气书写的生命奇迹。
二、从知识到行动:医者的双重担当
2022年9月的那个秋日,在医院组织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周”活动现场,刘弓铭的指尖在志愿者登记表上停留了不到三分钟就签下名字。”作为血站检验师,我比普通人更清楚每例成功配型意味着什么。”他回忆道,”我们实验室每年要处理3000多份HLA分型检测,但配型成功率还不到0.03%。”
这种专业认知在今年5月化为实际行动。当河南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告知初配成功时,刘弓铭正在检测一批新送到的血样。”电话那头说患者是个孩子,我手里的移液枪差点没拿稳。”医学数据瞬间有了具象意义——中华骨髓库显示,儿童患者寻找全相合供者的概率仅为十万分之一。
三、破除误解的科学之战
决定捐献后,刘弓铭面临的第一道关卡来自最亲密的家人。母亲听闻”骨髓捐献”四个字立即红了眼眶:”是不是要在你骨头上钻洞抽髓?”妻子则担心这对他们5岁女儿的父亲会有长期影响。
这位从业12年的检验科医师开启”家庭科普课堂”:
- 技术革新:展示最新血细胞分离机工作原理,解释96%的捐献采用外周血采集
- 安全保障:用科室数据说明动员剂不良反应率低于1%
- 生命价值:播放去年救治成功的白血病患儿复诊视频
“当我把患儿家长写的感谢信读给家人听时,我父亲第一个转变了态度。”刘弓铭抚摸着采集袋上的红十字标志说,”医者的天职不该止步于检测室。”
四、生命接力的”商丘速度”
从配型成功到完成捐献的60天里,一场多线程协作的生命救援高效展开:
5月12日
刘弓铭的高分辨检测血样与患者实现10/10全相合,刷新该院最快配型纪录
6月8日
在商丘市卫健委协调下,其体检绿色通道24小时内完成全部项目
7月10日
动员剂注射期间,医院为其调整排班,同事主动承接急诊夜班
“注射第四天出现腰酸症状时,检验科全员给我当’后勤组’。”刘弓铭笑称。这种集体守护在7月14日达到顶峰——采集当天,二十余名医护自发组成加油团,用专业知识监测他的各项指标。
五、延伸的生命半径
刘弓铭的捐献故事正在产生涟漪效应:
- 商丘市红十字会单日咨询量增长300%
- 其所在医院新增47名职工登记入库
- 河南省将今年”造血干细胞宣传月”主题定为”以专业守护生命”
“我们检测的不仅是血液样本,更是人性的温度。”在捐献完成后的分享会上,刘弓铭展示着手机里新收到的消息——小患者移植后白细胞已开始生长。窗外,商丘今夏最绚烂的晚霞铺满天空,正如这场跨越时空的生命对话,温暖而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