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引爆全国消费乱象,流量狂欢下的非理性跟风正将仪式感异化为社会代价,折射出年轻一代被数字平台裹挟的消费困境与劳动价值危机。
2025年8月7日,立秋。这本是二十四节气中寻常的一天,却因”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这个营销概念,演变成一场全国性的消费狂欢。在河北廊坊某奶茶店,监控录像记录下令人瞠目的一幕:数十名外卖骑手与店员爆发肢体冲突,奶茶杯横飞,小料洒落一地。这场闹剧背后,折射出当代年轻人被流量文化裹挟的消费困境。

流量狂欢下的行业崩溃
“9号单好了没?”头戴黄色头盔的外卖小哥第三次高声询问,回应他的只有店员不耐烦的”有本事你进来取”。这段发生在廊坊奶茶店的对话,成为当日全国奶茶行业的缩影。数据显示,立秋当天全国奶茶订单量突破8000万单,是平日的3.2倍。某连锁品牌区域经理透露:”我们单店最高接单量达2000杯,是正常产能的5倍。”
这种爆炸式增长的订单,让整个产业链陷入混乱。在上海,某品牌奶茶原料凌晨告罄;成都春熙路,等待取餐的外卖骑手排起百米长队;广州天河区,多位消费者反映收到”奶茶”竟是空杯——骑手为赶时间直接取走未灌装的杯子。中国餐饮协会副秘书长李明指出:”这种非理性消费峰值,已经超出行业正常承载能力。”
跟风消费的心理密码
“不喝感觉亏欠自己”——这句社交平台上的高赞评论,道出了跟风消费的心理机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周颖团队研究发现,此类行为与”错失恐惧症”(FOMO)密切相关。在立秋前一周,”奶茶”相关话题阅读量达48亿次,抖音”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挑战赛参与人数超2000万。这种信息轰炸下,年轻人将奶茶异化为社交货币。
更值得警惕的是”打卡文化”的扭曲发展。哈尔滨某早餐店老板王师傅至今记得,三位女生为拍摄”5元吃垮东北早市”视频,在他8平米的店铺霸座两小时。”她们像在完成某种行为艺术,”王师傅苦笑道,”我们只是背景板。”这种将他人劳动场景化的行为,暴露了部分年轻人对现实边界的模糊认知。
数字平台的责任缺失
在这场乱象中,外卖平台的算法推波助澜不容忽视。记者获得的某平台骑手群聊天记录显示,系统在立秋当天将配送时限压缩了40%,超时罚款却提高至3倍。更讽刺的是,平台同时向用户推送”准时宝”保险,暗示配送延迟是常态。这种”两头吃”的商业模式,直接激化了骑手与商家的矛盾。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永指出:”平台通过制造焦虑获取流量,却将矛盾转嫁给线下劳动者。”数据显示,立秋当天全国发生奶茶相关纠纷1.2万起,其中83%涉及配送问题。这些数字背后,是算法对人性弱点的精准利用。
仪式感异化的社会代价
“要的就是仪式感”——这句理直气壮的辩解,掩盖不了其背后的社会代价。上海某奶茶店店员小李回忆,立秋当天他连续工作16小时,”像台没有感情的制冰机”。而在北京朝阳区,环卫工人多清理出3吨奶茶包装垃圾。这些隐形成本,从未出现在消费者浪漫化的想象中。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劳动价值的贬损。当短视频博主将骑手冲突作为”搞笑素材”,当消费者把商家困境当作”服务不到位”,实质是将活生生的人异化为服务链上的零件。社会学学者马薇薇警告:”这种物化思维持续蔓延,终将反噬每个普通人。”
重建消费理性的可能路径
面对愈演愈烈的跟风乱象,多方协同治理势在必行。杭州某奶茶品牌已试点”错峰优惠”,通过价格杠杆分流订单;深圳消协推出”理性消费指数”,用可视化数据提醒用户;更有高校将”媒介素养”纳入通识课程,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或许,真正的仪式感不在于追逐他人定义的时令符号,而在于对自我需求的清醒认知。当年轻人学会在流量浪潮中保持定力,当平台算法开始考量社会效益,当每一杯奶茶都能被温柔以待——那时的立秋,或许才能真正回归节气本来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