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电影陷入立项造假、编剧退出等多重争议,未映先崩暴露历史题材创作的诚信危机。
一部宣称要揭露历史真相的电影,自己却陷入了真假难辨的舆论漩涡。电影《731》从筹备到宣传的八年历程,正在上演一场比剧情本身更扑朔迷离的”罗生门”。这部以日军731部队为题材的影片,尚未上映就因立项疑云、编剧退出、龙标争议等问题陷入舆论风暴,其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影视行业的乱象,更是一个关于历史叙事话语权的深刻命题。

立项迷云:一部”不存在”的电影?
在国家电影局的公示信息中,确实找不到以”731″为名的备案电影。导演赵林山声称获得的”2024年第159号”龙标,经查证对应的是另一部名为《天幕夜的光》的电影。这部由不知名小公司出品、全素人演员参演的作品,与《731》高调宣传的豪华阵容形成鲜明对比。更蹊跷的是,《731》海报上列出的主要出品方,在《天幕夜的光》的备案信息中无一出现。
这种”借壳上市”的操作在业内并非没有先例。有业内人士透露,某些敏感题材电影为规避审查风险,会采取”备小案拍大片”的策略。但问题在于,《731》作为涉及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如果真的未经正规立项程序,其历史真实性与艺术严肃性将大打折扣。一位不愿具名的电影审查专家表示:”历史题材特别是涉及民族伤痛的作品,立项审查尤为严格,任何规避审查的行为都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编剧出走:被抹去的两年心血
更值得玩味的是原编剧刘恒的”被消失”。这位曾执笔《秋菊打官司》《集结号》的资深编剧,与赵林山共同创作剧本两年,最终却在演职员表中”查无此人”。业内流传两种说法:一是刘恒主动放弃署名权,可能因对成片质量不满;二是片方刻意淡化其参与,或因刘恒在《集结号》中曾引发”抹黑子弟兵”的争议。
编剧王海林对此现象评论道:”在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中,编剧的退出往往意味着价值观或史实呈现上的根本分歧。这不仅是艺术创作问题,更关乎历史观是否正确。”据知情人士透露,刘恒版剧本更注重历史细节的真实还原,而最终版本则强化了所谓”人性恶的镜子”的主题,这种对历史罪行的”去政治化”处理,正是引发争议的关键所在。
宣传乱象:从”营业”到”影业”的荒诞
影片宣传过程中的种种疏漏,进一步加深了公众的质疑。官微将”千岁影业”误写为”千岁营业”的低级错误,被网友调侃为”不小心说了实话”。更引人注目的是,作为千岁影业实控人的赵林山,对旗下公司被列入失信名单一事始终保持沉默。天眼查数据显示,千岁影业涉及多起合同纠纷,2023年曾被强制执行。
这种”带病运作”的状态在影视圈并不罕见。一位资深制片人坦言:”某些项目方利用民族情绪进行营销,实则缺乏对历史的基本敬畏。从立项到宣传的种种乱象,反映出的是创作态度的不端正。”值得注意的是,《731》宣传中反复强调”不是贩卖苦难”,这种刻意与同类题材保持距离的表述,反而暴露了创作方向的模糊性。
历史题材的创作困境
《731》风波折射出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深层困境。一方面,观众期待看到真实有力的历史再现;另一方面,商业考量与审查压力常常导致创作变形。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戴清指出:”优秀的历史题材作品需要在史实准确性与艺术感染力之间找到平衡点。任何试图简化历史复杂性、模糊是非界限的处理,都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
相比同样涉及日军暴行的《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731》尚未上映就陷入真实性危机,这对影片的公信力造成致命打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原馆长朱成山表示:”涉及民族伤痛的历史创作,必须建立在严谨考证基础上。任何投机取巧的做法,都是对历史的亵渎。”
期待真相:电影之外的”真相”
随着舆论持续发酵,《731》片方面临的已不仅是公关危机,更是诚信危机。公众有权知道:这部电影是否真的存在?它将以何种态度面对那段黑暗历史?所有疑问都需要片方给出明确答复。
在这场持续八年的”罗生门”中,最吊诡的莫过于:一部本应揭露历史真相的电影,自己却成了需要被求证的”真相”。这提醒我们,在对待历史记忆时,创作动机与创作过程同样重要。真正的历史反思不应成为商业炒作的噱头,而需要创作者怀着敬畏之心,在事实与良知的指引下谨慎前行。
截至发稿,《731》片方仍未就核心质疑作出正面回应。这场风波最终会如何收场,不仅关乎一部电影的命运,更关乎我们如何守护历史的尊严。在等待答案的过程中,公众需要保持理性思考,既不过度解读,也不轻信宣传,让真相有浮出水面的空间。毕竟,对待历史的态度,本身就是一个民族历史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