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尽欢》以长剧规格重塑短剧标杆:在15分钟的方寸之间,用唐代美学与女性叙事突破古装短剧的创作窠臼。”
当《霓裳尽欢》在横店影视城举行开机仪式时,这部标榜”按长剧标准制作”的横屏短剧,正在尝试打破市场对古装短剧”粗制滥造”的刻板印象。在短剧市场日均上线200部的疯狂内卷下,这部以唐代舞蹈文化为背景的女性复仇剧,以其对中式美学的极致追求,昭示着短剧产业从”流量狂欢”到”品质竞赛”的关键转折。

一、短剧市场的”升维之战”
《霓裳尽欢》的制作规格在短剧领域堪称奢侈:
- 服化道预算占比高达总成本35%,特邀曾参与《长安十二时辰》的服饰顾问
- 舞蹈设计由北京舞蹈学院教授监制,复原唐代”霓裳羽衣舞”的六种基本式
- 拍摄周期达60天,远超行业平均的7-15天
这种投入背后是行业的数据支撑:2025年古装短剧用户中,68%会因”精致服化道”完成观看,这类剧集的完播率比普通短剧高出2.3倍。总制片人孙亦凡坦言:”我们要做的是能进入卫视黄金档的短剧。”这一定位直指短剧最大的痛点——迄今尚无一部短剧实现主流电视媒体发行。
二、女性叙事的”复仇新解”
该剧讲述舞坊主人萧渺渺与侯门夫人的权谋对决,看似老套的宅斗框架下藏着现代女性意识:
- 权力重构:以舞蹈技艺为武器,打破传统宅斗剧的”雌竞”逻辑
- 空间隐喻:霓裳楼作为公共艺术空间对深宅内院的入侵
- 审美反抗:用专业舞者的身体语言解构男性凝视
编剧李金芙透露,剧中三场关键舞蹈戏分别对应”诱惑””挑衅””审判”三重叙事功能。这种将专业技能转化为叙事动力的设计,在近年《梦华录》等爆款剧中已得到验证,但移植到单集15分钟的短剧格式中尚属首创。
三、中式美学的”破壁实验”
导演文鸿毅强调的”四有标准”(有故事、有美感、有品味、有深度),实则是针对短剧普遍”三无”(无逻辑、无质感、无内涵)的精准反击。该剧的美学突破体现在:
- 色彩体系:采用唐代”青绿山水”色谱,与市面流行的阿宝色形成反差
- 镜头语言:借鉴《刺客聂隐娘》的静态构图,对抗短剧快剪审美
- 道具细节:严格考证开元年间铜镜纹样,连胭脂盒都按法门寺出土文物复刻
这种考究甚至延伸到声音设计——特邀中央民族乐团录制唐代燕乐背景音,避免常见于短剧的电子合成配乐。美术指导透露,仅女主角的”惊鸿舞”头饰就用了200小时手工錾刻,这种”超规格”制作能否被短剧观众感知,将成为行业关注焦点。
四、短剧产业的”分水岭效应”
《霓裳尽欢》背后站着短剧市场两大转型力量:
- 平台方:抖音已设立”臻选短剧”专区,给予4K画质与杜比音效支持
- 资本方:美伦映画母公司近期获亿元级融资,专注”短剧电影化”赛道
这种升级直接反映在商业模型上。该剧虽保持短剧的24集体量,但已吸引Dior中国等高端品牌植入,单集广告报价达300万,是普通古装短剧的10倍。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反短剧”的盈利设计——计划推出导演剪辑版登陆流媒体,尝试单片付费模式。
五、演员生态的”降维打击”
主演孙艺燃、裴子添等青年演员的选择,折射出短剧对演艺人才的重构:
- 专业门槛:主演需完成三个月古典舞集训
- 表演范式:要求电影级的微表情控制,对抗短剧常见的夸张演绎
- 职业路径:明确标注”短剧作品”履历,打破影视圈鄙视链
这种变化正在形成新的人才漏斗。中戏2025届毕业生中,18%主动投递短剧项目,较去年提升7个百分点,显示行业吸引力正在质变。
【短剧时代的品质宣言】
当《霓裳尽欢》剧组在横店复原唐代舞乐时,他们实质是在进行一场赌注——赌观众会为15分钟里的青丝步摇停留,赌市场终将奖励那些拒绝”塑料感”古装的创作者。这或许正是短剧产业成年礼的开端:当流量红利见顶,唯有将每帧画面都当作大银幕作品来雕琢,才能在Z世代愈发挑剔的审美中赢得一席之地。正如总出品人陈炜坤所言:”我们不是在拍短剧,而是在短篇幅里做剧。”这种对”剧”本身的敬畏,或许才是行业突破天花板的真正密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