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店集体撤离:一场正在发生的行业地震

茶饮行业地震:15元价格战击垮中小品牌,供应链直营与便利店联营重构生态,资本退潮暴露新消费泡沫破裂真相。 一、价格战的残酷真相 15元价位奶茶的生存困境,折射出茶饮行业的结构性危机…

茶饮行业地震:15元价格战击垮中小品牌,供应链直营与便利店联营重构生态,资本退潮暴露新消费泡沫破裂真相。

一、价格战的残酷真相

15元价位奶茶的生存困境,折射出茶饮行业的结构性危机。头部品牌通过供应链优势将价格腰斩至15元区间时,其单杯成本实际已压缩至3.8元(含包装)。这背后是规模化采购带来的议价权——某头部品牌通过锁定云南8000亩茶园,使茶叶采购成本降低42%;与代糖厂商的十年长约,让甜味剂成本下降至行业均值的60%。而中小品牌在同等品质下,成本仍高达8.3元/杯,这种悬殊的成本剪刀差,正在加速行业洗牌。

二、毛利幻象的破灭

曾高达90%的行业毛利已成过去时。2025年二季度数据显示,茶饮行业平均毛利降至58%,其中区域品牌仅维持43%。更致命的是租金占比的变化——三年前茶饮店租金约占营收12%,如今飙升至22%。以一线城市30平米标准店为例,月租从1.8万涨至3.2万,但日均销量却从120杯跌至65杯。这种”租金升、销量降”的双重挤压,使得闭店成为止损的唯一选择。

三、消费降级的蝴蝶效应

写字楼白领的下午茶订单量,最能反映市场寒意。美团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写字楼区域茶饮订单同比减少37%,其中25-35元价位段暴跌52%。某金融公司行政透露:”去年部门每周集体点单8次,现在每月不超过2次。”这种消费习惯的改变,直接导致办公区茶饮店午市营收下降41%——而午市原本贡献全天45%的流水。

四、连夜撤离的生存逻辑

三家店同时消失的”幽灵撤店”现象,实则是加盟体系的溃败征兆。某撤店品牌加盟商算了一笔账:提前撤店需支付3万元违约金,但继续经营每月亏损5万。更关键的是设备回收机制——品牌方以原价30%回购设备,而二手市场可卖到50%。这种精算催生了”周末搬店”的行业潜规则:周五晚打烊后连夜拆装,周一清晨设备已运往三四线城市。

五、供应链的降维打击

3元奶茶的出现,本质是供应链企业的渠道革命。某代工厂推出的自有品牌,通过砍掉所有中间环节,将同样配方的奶茶直供终端,价格仅为连锁品牌的40%。这种”工厂店”模式已占据15%的市场份额,其秘密在于:利用同一套生产线为20个品牌代工,通过大数据优化产能闲置时段,使单位生产成本降低27%。

六、品类替代的暗流

便利店的现制茶饮机正在悄然蚕食市场。7-Eleven最新财报显示,其4.9元现萃茶系列销量同比增长230%,单店日均售出85杯。这些机器由茶饮品牌提供配方,便利店支付8%的销售分成。对消费者而言,用买瓶装水的钱获得现制茶饮;对品牌方则是零租金、轻资产的流量变现。这种”去门店化”趋势,或将重构整个茶饮生态。

七、资本退潮后的裸泳者

2020-2022年茶饮赛道共发生137起融资,总额超400亿元;而2025年上半年仅有2起,金额不足5亿。资本退潮暴露了行业的真实底色:某估值曾达30亿的品牌,实际单店月营收已跌破8万元,不足融资BP承诺的35%。更残酷的是对赌协议——300家门店的老板变成”百万负翁”,正是因为签下了”5年千店”的魔鬼条款,如今用个人资产填补窟窿。

这场茶饮行业的集体撤离,绝非简单的市场波动,而是新消费泡沫破裂的典型样本。当3元奶茶出现在街头时,宣告的不仅是价格体系的崩塌,更是商业逻辑的根本变革。或许正如某位连夜搬离的店主所说:”我们不是被对手打败的,是被这个不需要中间商的时代淘汰的。”在供应链直营和便利店联营的双重夹击下,传统茶饮店的生存空间,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失。

Avatar photo

作者: 千跃网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