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兴隆暴雨灾害纪实:山洪中的生命防线与重建之路

​​”河北兴隆暴雨灾害:山洪肆虐下的生命救援与重建希望。”​​ 2025年7月末,一场罕见的暴雨袭击了京津冀交界处的河北省兴隆县。连续48小时的强降雨,让这…

​​”河北兴隆暴雨灾害:山洪肆虐下的生命救援与重建希望。”​​

2025年7月末,一场罕见的暴雨袭击了京津冀交界处的河北省兴隆县。连续48小时的强降雨,让这个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的山区县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300毫米以上的累计降水量引发山洪泥石流,冲毁了道路、桥梁和农田,更让多个村庄陷入断水断电断网的”孤岛”状态。在这场与自然的较量中,既有令人揪心的灾情,也涌现出无数感人的救援故事。

一、暴雨中的”孤岛”村庄

7月28日凌晨,青松岭镇老营盘村的村民被轰隆的水声惊醒。82岁的村民王大爷回忆道:”我活了这么大岁数,从没见过这么猛的水。”暴涨的河水漫过河堤,裹挟着泥沙和碎石冲向村庄。仅两小时,村道就变成了湍急的河流,最深处达1.5米。村口的百年老桥在洪水中轰然倒塌,切断了村庄与外界的主要通道。

在六道河镇,情况更为严峻。暴雨引发的泥石流冲毁了十余处路基,将通村公路撕扯得支离破碎。村民李女士描述:”眼看着山上的泥石流像一条黑龙冲下来,瞬间就把路吞没了。”镇上的黑猪养殖合作社损失惨重——饲料房被夷为平地,两万斤饲料被洪水卷走,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5万元。合作社负责人乔先生为了向外界求救,不得不蹚过齐腰深的积水,徒步5公里才找到手机信号。

二、生命线上的紧急驰援

灾情发生后,河北省应急管理厅立即启动二级响应。15支专业救援队伍携带重型机械赶赴灾区,其中国网电力抢修队创造了一个救援奇迹——在道路中断的情况下,队员们肩扛手抬,将5吨重的发电设备运抵青松岭镇,为镇卫生院提供了救命电力。

在陡子峪乡,武警官兵采用”人链接力”的方式,将被困在敬老院的23位老人全部转移。参与救援的战士张强回忆:”水流太急,橡皮艇无法使用,我们就把绳索绑在腰间,组成人墙转移老人。”与此同时,民间救援力量也迅速集结。来自北京平谷的蓝天救援队,带着专业设备打通了六道河镇的最后”生命通道”。

三、灾后重建的艰难起步

随着雨势减弱,重建工作立即展开。兴隆县住建局组织的评估小组发现,全县有47处道路损毁、13座桥梁需要重建。最令人忧心的是供水系统——8个村的自来水管道全部瘫痪,短期内只能依靠送水车保障基本需求。

在青松岭镇跑马场村,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清理淤泥。村支书刘建军介绍:”我们先用铁锹铲,再用高压水枪冲,已经清理了70%的房屋。”但更大的挑战在于农田恢复——全镇超过2000亩玉米地被淹,其中三分之一面临绝收。农业专家正在评估改种短生育期作物的可能性,以尽量减少农民损失。

四、科技赋能下的防灾反思

这场灾害暴露了山区防灾体系的薄弱环节。中国水利科学研究院的专家指出:”兴隆县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覆盖率仅为65%,远低于国家标准。”值得关注的是,在这次救灾中,无人机勘测、激光雷达扫描等新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河北省测绘局利用无人机在6小时内完成了重灾区三维建模,为救援决策提供了精准依据。

更深刻的反思在于基础设施建设。被冲毁的道路多数建于上世纪90年代,设计防洪标准仅为20年一遇。北京师范大学减灾研究院建议:”在重建中应该采用50年一遇的标准,特别要加固边坡防护。”与此同时,应急通信系统的短板也凸显出来。目前,全县已规划建设3个应急通信基站,确保极端天气下的基本通信需求。

五、风雨同舟的人间温情

在这场灾难中,最动人的是普通人的互助故事。在北三岔口村,村民赵大姐主动将自家改造成临时安置点,收留了7位房屋受损的邻居。”都是乡里乡亲的,这时候不帮啥时候帮?”她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山区人民的坚韧与善良。

更令人动容的是跨区域援助。天津市蓟州区连夜调拨2000箱矿泉水、500箱方便面驰援兴隆;北京密云区的医疗队带着药品深入灾区;甚至远在山东的企业也捐赠了20台发电机。这些暖流汇聚成战胜灾难的强大力量。

如今,兴隆县的灾后重建正在全面推进。虽然完全恢复还需要时间,但人们已经看到了希望——被冲毁的主干道已经抢通,第一批临时安置房拔地而起,孩子们在临时教室里重新捧起课本。正如一位村民在清理自家庭院时所说:”房子倒了可以再盖,庄稼毁了可以再种,只要人在,希望就在。”这场暴雨带来的不仅是伤痛,更让世人见证了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的不屈与团结。

Avatar photo

作者: 千跃网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