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青年江西庐山共寻抗战记忆,触摸历史遗迹重构民族认同,以青春视角连接被淡忘的共同历史。
站在庐山美庐别墅的台阶上,18岁的台湾女孩黄心佩轻轻抚摸着斑驳的石栏。这座曾见证1937年蒋介石发表”抗战宣言”的历史建筑,此刻正以无声的语言向她诉说着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原来课本上短短几行字的抗战历史,在这里变得如此真实可触。”她在参观笔记上这样写道。2025年7月,第十二届海峡两岸青年学生交流营的60余名两岸青年,在江西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用脚步丈量中华民族共同的”来时路”。

一、被简化的历史与鲜活的现场
“台湾历史教科书对近代史的叙述太单薄了。”来自台北的杨庆宜翻看着手机里拍摄的展板照片感叹道。美庐别墅内详实的图文资料,呈现了抗战初期国共合作的全景——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此发表”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的著名演讲,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这种具象化的历史叙事,与台湾教科书中的碎片化记载形成鲜明对比。
台湾政治大学学生陈脩介在参观时特别注意到展柜里的一封电报原件。这是当年中共代表周恩来发给蒋介石的密电,内容是关于协同抗日的具体建议。”原来两岸前辈曾这样紧密合作过,”他指着展品对同伴说,”这段历史应该被更多人知道。”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的调查显示,72%的台湾青年对全面抗战历史仅停留在”知道有这件事”的程度,而能说出具体历史细节的不足15%。这种认知断层,正在通过实地参访得到弥合。
二、从风景到丰碑:庐山的多重身份
对29岁的台湾青年陈昭玮而言,这次参访彻底改变了他对庐山的认知。”以前旅行社的宣传册只强调云海、瀑布,没人告诉我这里还是民族救亡图存的决策中心。”在庐山抗战博物馆,他久久驻足于”庐山谈话会”的复原场景前。1937年夏天,正是在这个房间里,国共两党及各界代表商定了抗日救亡的大计。
江西省台办精心设计的参访路线,让青年们看到了庐山作为文化名山之外的另一重身份。当讲解员指出墙上弹痕是日军轰炸的遗迹时,台湾学子们纷纷伸手触摸这些战争印记。来自台中的林同学在日记里写道:”冰凉的弹痕贴着指尖,突然明白了什么叫’一寸山河一寸血’。”这种沉浸式体验,远比课本上的文字更有教育意义。
三、记忆的传承者:两岸青年的历史使命
“我要做历史的转述者。”杨庆宜在交流会上展示了她精心制作的vlog,镜头里不仅有历史场馆的影像,还穿插着对大陆同学的访谈。这种”青年说给青年听”的传播方式,在她台湾社交账号上获得超3万次播放。像她这样的”青年历史传播者”正在增多,他们用短视频、播客等新媒体形式,打破岛内历史认知的信息茧房。
更令人动容的是自发的史料收集行动。黄心佩特意拍摄了美庐别墅的建筑细节,她说要带回台湾给祖父看,”阿公常说当年金门也有抗日故事,但具体怎么回事他总说’查无资料’。”两岸青年约定建立线上史料库,共同挖掘被遗忘的抗战记忆。这种由下而上的历史重构,正在形成超越政治叙事的民间共识。
四、从共同过去到共同未来
在闭营仪式的烛光晚会上,两岸青年围坐一圈分享感悟。陈脩介的话引发深思:”了解我们从哪里来,才能决定要往哪里去。”这句话道出了历史教育的真谛——记忆不是为了沉湎过去,而是为了指引未来。江西省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会的跟踪调查显示,参加过历史参访的台湾青年,对两岸关系持积极态度的比例提升27个百分点。
当交流营的巴士驶离庐山时,山间飘起了细雨。车窗上凝结的水滴模糊了山色,却让历史的轮廓更加清晰。这些带着抗战记忆返回台湾的青年,就像一颗颗文化的种子,将在海峡对岸生长出对民族历史的重新理解。正如一位大陆营员在告别时所说:”我们触摸的不是冰冷的展柜,而是一个民族共同的心跳。”在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中,两岸青年找到的不仅是历史真相,更是面向未来的情感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