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难喝饮料’到’绝版收藏品’,临期红色尖叫溢价25倍的魔幻炒作,揭露Z世代猎奇消费的疯狂逻辑。”
1. 从”最难喝饮料”到”收藏级饮品”的魔幻逆袭

2025年7月,二手交易平台上出现了一幕荒诞场景:一瓶临期(2025年7月31日到期)的”红色尖叫”被标价128元,而它的原价仅为5元。这款曾被网友评为”酸烟灰水””腐烂草根味”的饮料,在停产一年后竟成了”绝版收藏品”,溢价超过25倍。
农夫山泉客服向记者证实,这款含有人参成分的”红色尖叫”已于2024年限量复刻后停产。但谁也没想到,这个曾被疯狂吐槽的”最难喝饮料”,会在二手市场掀起炒作狂潮——整箱未拆封的”红色尖叫”标价高达1000元(原价75元/箱),单瓶最高挂出199元的”情怀价”。
2. 谁在炒作?揭秘”红色尖叫”背后的三类推手
① 猎奇型买家:”就想尝尝被全网骂的饮料到底多难喝”(95后消费者小张)
② 情怀党:”小时候被它难喝到哭,现在反而想收藏”(80后网友@怀旧罐头)
③ 职业黄牛:盯准”限量+停产”标签,囤货制造稀缺性(某二手平台卖家承认”手里压了20箱”)
记者调查发现,这场炒作的源头可追溯至2024年9月——农夫山泉为庆祝”尖叫”20周年,限量发售1万箱复刻版”红色尖叫”。当时天猫3天售罄的盛况,与社交平台”难喝挑战”的病毒式传播形成魔幻对比,意外为其赋予了”黑暗料理界顶流”的社交货币价值。
3. 临期食品变身”收藏品”?专家警示三大风险
尽管卖家强调”未拆封”,但这批”红色尖叫”生产于2024年7月,保质期12个月,实际已临近过期。食品专家指出:
⚠️ 安全隐患:含人参提取物的功能饮料过期后成分可能变质
⚠️ 价格泡沫:炒作脱离实际价值,参照”网红奶茶杯套”炒作史,崩盘风险高
⚠️ 平台监管空白:二手交易平台对临期食品缺乏明确管控规则
“这不是收藏,是击鼓传花。”中国消费品研究院负责人李明警告,”用‘绝版’概念包装临期食品,本质是收割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
4. 农夫山泉的”饥饿营销”争议:故意停产还是市场淘汰?
面对炒作现象,农夫山泉回应称”红色尖叫停产因销售表现不佳”,但网友并不买账:
- 有内部人士透露,该口味本就是”战略性失败产品”,复刻只为制造话题
- 营销专家分析,农夫山泉深谙”黑红也是红”的流量逻辑,停产反而刺激二手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农夫山泉第一次因”难喝”出圈——2016年”东方树叶”也曾被评为”最难喝饮料”,如今却成为无糖茶市场头部产品。
5. 疯狂的”情绪价值消费”:当代年轻人到底在买什么?
“红色尖叫”的魔幻走红,折射出Z世代消费的新逻辑:
🔴 逆反心理:越被骂越想尝试的”猎奇刚需”
🔴 社交属性:打卡”最难喝饮料”成朋友圈流量密码
🔴 情感投射:对童年记忆的扭曲性怀旧(”难喝到刻骨铭心也是一种情怀”)
“我们买的不是饮料,是话题和参与感。”00后收藏者小王展示着花888元购入的”尖叫全家福”,其中包括已停产的蓝色纤维型口味。
6. 监管介入与市场反思:这场闹剧何时收场?
截至发稿,部分平台已下架标价过高的临期”红色尖叫”,但仍有卖家通过暗语交易。这场炒作暴露出:
- 二手市场对食品类商品的监管滞后
- 品牌方对停产产品流向缺乏追踪机制
- 消费者对”稀缺性炒作”缺乏理性认知
“下一个‘红色尖叫’会是什么?可能是绿色格瓦斯,也可能是崂山白花蛇草水。”业内人士苦笑。或许,这场荒诞剧最大的启示在于:当难喝成为卖点,过期变成噱头,消费主义已走向它的行为艺术阶段。
小贴士:若已购买临期”红色尖叫”,建议:
1️⃣ 饮用前检查是否胀罐、变质
2️⃣ 敏感体质慎饮含人参成分饮料
3️⃣ 理性看待”绝版”概念,谨防价格欺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