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看·见殷商”展览不仅让千年文物重焕生机,更以沉浸式体验搭建起古今对话的桥梁,让三千年前的殷商文明在当代观众心中激起深刻共鸣。
5月19日清晨6点,北京的天色刚刚泛白,家住昌平的杨女士已经踏上了前往大运河博物馆的路途。她此行的目标很明确——那对时隔近半个世纪首次同框展出的妇好鸮尊。与此同时,从天津赶来的首位观众正在检票口等待开馆,他特意调整出差行程,只为不错过这场名为”看·见殷商”的文化盛宴。开展首日,这样的场景在博物馆不断上演,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文物重逢:跨越时空的对话
展厅中央,那对被誉为”战神”象征的妇好鸮尊无疑是全场焦点。这两件3000余年前的青铜重器,一件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一件来自河南博物院,上一次同框展出还要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如今它们再次并肩而立,青铜表面斑驳的纹路仿佛在诉说着商王朝的辉煌历史。观众们自发排起长队,只为记录下这难得一见的”双尊同框”时刻。
“牛尊”展柜前同样人头攒动。这件造型生动的青铜器上,牛眼两侧饰有小虎纹,下颌装饰着鱼纹,耳下还有精致的小鸟纹饰。年过七旬的张先生绕着展柜转了一圈又一圈,用手机记录下文物的每个细节。”3000多年前的古人智慧不得了”,他的感叹道出了许多观众的心声。值得注意的是,展柜说明牌上已经贴出了”接棒文物”的信息,这种”文物轮展”的创新模式,让展览始终保持新鲜感。
科技赋能:五感全开的沉浸体验
这场展览的革新之处不仅在于珍贵文物的集中展示,更在于其开创性的互动体验设计。在”甲骨风云”沉浸式展示空间,观众可以化身商朝子民,参与一场由武丁与妇好主持的占卜仪式。通过融合体积视频、仿真体感地板和气味系统的VR技术,参观者不仅能看见、听见,甚至能闻到3000年前草地的气息,实现真正的五感沉浸。
MR(混合现实)设备则让文物”活”了起来。观众可以虚拟打开”龙形觥”的盒盖,敲响”崇阳铜鼓”,或是探索”青铜鼎”的内部结构。最令人期待的是正在研发中的”妇好鸮尊”开盖体验,这将让现代人直观理解这件酒器的使用原理。互动屏幕上,”司马迁”以鲜活的表情与观众对话,武丁、妇好等历史人物则以现代语言”爆梗”,拉近了古今距离。
考古盛宴:一部立体的商文明史
展览汇聚了全国28家文博单位的338件(套)文物,其中一级以上重点文物超过50件(套)。这些展品不仅来自殷墟这一”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首”的世界文化遗产,还包括8处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一中国考古界最高荣誉——的代表性文物。
近期考古发现的新成果尤为引人注目。今年4月刚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盘龙城和琉璃河遗址,派出了它们的”镇馆之宝”。其中,青铜带鋬觚形器堪称”孤品”,这件结合了觚、爵、斝三种器型特征的酒器,生动讲述了长江流域与中原文明交融的故事。来自三星堆的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江西新干大洋洲的兽面纹青铜胄等重量级文物,则展现了商文明辐射范围的广阔。
展厅中也不乏生活气息浓厚的展品。一件上部装饰着背靠背鹦鹉的白色玉璧,实则是商代人的砚台,证明当时毛笔已经广泛使用。这些日常器物让遥远的商朝变得亲切可触,观众仿佛能看见商人伏案书写的场景。
文创延伸:把殷商文化带回家
当观众意犹未尽地走出展厅,280余种殷商主题文创产品正等待着他们。这是北京对单一展览投入文创产品数量最多的一次,从饕餮纹岩画衍生的3D礼纸包装,到立体折纸青铜人像,传统文化以现代设计语言重新诠释。
“丑萌丑萌,还有文化!”一位女观众举着以青铜文物为造型的毛绒眼罩兴奋地说。观众孙先生则一口气购买了”妇好鸮尊””牛尊”等多款文物冰箱贴,准备分赠好友。最受欢迎的互动体验当属迷你版”亚丑钺”的现场”锻造”,让参与者在动手中感受青铜器的制作工艺。
文化共振:古今对话的当代意义
这场展览的火爆并非偶然。在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人们反而更加渴望与历史建立深层连接。那些清晨赶来的观众,调整行程的旅行者,请假观展的上班族,他们的热情背后是对文化根源的追寻。
展览通过文物重逢、科技赋能、考古集萃和文创延伸四个维度,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商文明认知体系。在这里,冰冷的青铜器变成了会”说话”的历史见证者,艰深的甲骨文转化为人人可参与的互动游戏,遥远的商王朝以可触摸的方式走进现代生活。
当杨女士站在妇好鸮尊前,她看到的不仅是两件精美的青铜器,更是一个女性军事统帅的传奇人生;当张先生绕着牛尊拍摄时,他记录的不只是文物细节,更是古人”物我合一”的造物哲学。这场跨越3500年的相遇,正在大运河畔持续发酵,激荡出深沉的文化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