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新馆开放,以”黄肠题凑”为核心,展现西汉王室奢华与幽燕地区历史风貌。
在北京西南四环边的一片静谧之地,一座承载着两千年历史记忆的博物馆正悄然揭开神秘面纱。2023年5月20日,经过精心改建的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这座依托西汉广阳顷王刘建及其王后陵墓遗址而建的博物馆,不仅展示了中国考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黄肠题凑”葬制,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西汉王室生活与幽燕地区社会风貌的窗口。

步入博物馆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闪耀着历史光泽的鎏金铜铺首。这些曾经镶嵌在宫殿大门上的装饰物,以其狞厉而神秘的造型,无声地诉说着西汉贵族对权力与神秘的崇拜。每一道纹路都经过精心錾刻,每一处鎏金都闪烁着昔日荣光,这些铜铺首不仅是实用器物,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考古学家刘乃涛指出:”这些鎏金铜铺首的工艺水平代表了西汉中期金属加工技术的巅峰,其纹饰风格融合了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民族的艺术特色。”
在展厅的另一侧,一组白玉雕刻的”玉舞人”吸引了众多目光。这些高不过寸许的小玉人,姿态各异,或扬袖起舞,或俯身行礼,线条流畅优美,展现了汉代工匠惊人的微雕技艺。特别令人称奇的是,尽管历经两千余年,玉质依然温润如初,舞者的衣袂仿佛仍在随风飘动。这些玉舞人很可能是随葬的乐舞俑,反映了西汉贵族”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也印证了史料中关于汉代宫廷乐舞繁盛的记载。
然而,整个博物馆最震撼人心的展品,莫过于那占据了整个中心展区的”黄肠题凑”葬制复原展示。”黄肠”指的是去皮后的柏木芯,因其色黄而得名;”题凑”则是指将这些柏木截成90厘米长的木段,头部向内整齐排列而成的椁室结构。站在这个巨大的木质结构前,参观者无不为其规模之宏大、工艺之精密而惊叹。据统计,大葆台汉墓使用的”黄肠题凑”共由约1.5万根柏木堆垒而成,木材总量达122立方米,相当于砍伐了1000多棵百年柏树。
这种奢华至极的葬制绝非普通贵族可以享用。据《汉书》记载,”黄肠题凑”是天子之制,经特许方可使用。大葆台汉墓的主人——广阳顷王刘建作为汉武帝之孙,能够使用这种葬制,充分显示了西汉中央政权对幽燕地区的高度重视。考古专家杨志国解释道:”大葆台汉墓是新中国考古发掘的第一座完整保存’黄肠题凑’葬制的王陵,它的发现填补了汉代丧葬制度研究的空白,也为考证北京地区在西汉时期的历史地位提供了实物证据。”
除了展示王陵的奢华,博物馆还通过”北土汉邦”和”长乐未央”两个主题展区,生动再现了西汉时期幽燕地区的社会风貌。在这里,观众可以看到精美的漆器、铜镜、钱币等日常生活用品,了解汉代人的饮食起居;也可以通过出土的兵器、车马器,想象当年广阳国的军事力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展览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复原了汉代庄园经济的场景,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当时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水平。
作为新馆开放的首个特展,”汉风轪华——马王堆生活艺术特展”也带来了湖南马王堆汉墓的珍贵文物,与本地出土的广阳国文物形成南北对话。这种展览设计不仅丰富了观众的视野,更凸显了汉代文化的多元一体特征。来自长沙马王堆的丝织品、漆器与北京大葆台的铜器、玉器交相辉映,共同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汉代生活画卷。
在文物保护方面,新馆采用了最先进的恒温恒湿系统和低反射玻璃展柜,确保这些历经两千年的珍贵文物得到最佳保存。同时,博物馆还特别注重遗址本体的保护,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在不破坏原址的基础上进行展示设计。参观者可以透过特制的观察窗,直接看到部分尚未发掘的墓室结构,感受考古工作的现场感。
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的重新开放,不仅为首都增添了一处重要的文化地标,更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汉代文明的高品质平台。在这里,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密码,每一处展示都承载着文化的记忆。从鎏金铜铺首的威严,到玉舞人的灵动,再到”黄肠题凑”的震撼,这座博物馆正以其独特的方式,讲述着那个距今两千年前,却又与我们血脉相连的辉煌时代的故事。
博物馆基本信息:
开放时间:9:00-17:00(16:3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基本陈列:免费参观
临时特展:”汉风轪华——马王堆生活艺术特展”需购票参观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大葆台西汉墓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