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8元一碗的阳春面:消费升级还是定价幻觉?

“天价阳春面背后,是网红经济的浮躁与平民美食本真的博弈。” 在上海肇周路的老弄堂里,一碗飘着猪油香的阳春面曾是城市最温暖的记忆符号。然而当这碗平民美食被标上…

“天价阳春面背后,是网红经济的浮躁与平民美食本真的博弈。”

在上海肇周路的老弄堂里,一碗飘着猪油香的阳春面曾是城市最温暖的记忆符号。然而当这碗平民美食被标上1588元的天价,还额外收取10%服务费时,引发的不仅是食客的哗然,更折射出当下餐饮市场令人玩味的定价逻辑。

一、从弄堂烟火到”老板私宴”的魔幻转身
逸桂禾的菜单像一部微缩的上海餐饮进化史。2017年其阳春面定价13元,与街边摊保持同步;2023年调至19元尚在合理区间;而最新29元的清汤面底价已超过同类老字号30%。更戏剧性的是”老板烧”系列——269元的炒腰花、399元的河虾仁、1588元的”五福临门”,这些数字与三百米外大富贵酒楼128元的全家福浇头形成荒诞对比。

店家解释”老板亲自掌勺”的溢价逻辑,却暴露了定价体系的混乱。在东京米其林一星拉面”蔦”,主厨田代浩和全程制作的酱油拉面定价980日元(约合人民币46元);而上海某私房菜馆的主厨定制服务,溢价幅度通常不超过30%。当”人工附加值”被夸大至原料成本的5-10倍,这已不是消费升级,而是定价体系的失重。

二、网红经济下的”价格表演学”
仔细观察逸桂禾的营销路径,可见清晰的流量操作痕迹:2019年因强制收取10%服务费被约谈,2022年推出”失传工艺”概念,到如今”老板烧”的饥饿营销。这种策略与某网红奶茶店”千元一杯橄榄汁”的炒作如出一辙,本质都是通过价格争议制造社交货币。

但餐饮行业的”凡勃伦效应”存在临界点。当日本”黄金冰淇淋”定价880万日元时,至少使用了可食用金箔;迪拜”金凤凰蛋糕”标价1200美元,但包含松露和鱼子酱。反观这碗1588元的阳春面,既无稀缺食材支撑,又缺乏颠覆性体验,最终沦为一场自说自话的价格表演。

三、老字号创新的两难困境
在距离逸桂禾两公里的沧浪亭,正在上演另一种转型故事。这家创立于1950年的老店,通过”非遗苏式面点+现代中央厨房”模式,将三虾面控制在98元/碗,日均销量达200份。其创新逻辑很清晰:用标准化降低30%人力成本,将节约的费用投入野生河虾采购。

这种”价值再分配”式创新,与逸桂禾形成鲜明对比。数据显示,上海消费者对50-80元区间的高端面食接受度最高,超过120元即进入”决策警戒区”。当定价突破心理阈值时,消费者会自然用米其林标准来衡量——但弄堂面馆的市井环境与法餐服务礼仪显然存在维度差异。

四、城市美食记忆的定价权之争
阳春面的文化符号意义,使其定价早已超出经济学范畴。在台北”鼎泰丰”,一碗普通阳春面卖到58元台币(约13元人民币)仍被诟病昂贵;而香港”麦奀云吞面”将传统细蓉维持在45港币,靠的是日均千碗的规模效应。这些案例揭示一个真理:平民美食的溢价空间,永远受制于其文化基因中的”亲民染色体”。

上海餐饮市场正在经历残酷的分层。一面是”蟹尊苑”888元巨无霸蟹粉面通过供应链优化实现稳定复购,另一面是”阿娘面馆”坚守18元黄鱼面收获米其林推荐。中间地带的玩家若想突围,或许更该学学”老吉士”的智慧——用38元一碗的葱油拌面引流,198元的红烧肉实现利润,这种组合拳才是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当我们在讨论1588元阳春面时,实质是在审视商业文明与市井文化的博弈。餐饮定价从来不是简单的成本叠加,而是价值认知的具象化。那些真正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升级,必定像南京西路”吴茂兴”那样——在保留6元阳春面的同时,开发68元的松茸拌面满足消费分层。毕竟,能同时温暖打工人的胃和商务客的心的,才是上海味道的真正智慧。

Avatar photo

作者: 千跃网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