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关学精神的青春回响:《大儒张载》如何让古老智慧在当代舞台绽放

《大儒张载》以创新舞台艺术激活千年关学精神,让传统文化在青春舞台上焕发新生。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震古烁今的&#8…

《大儒张载》以创新舞台艺术激活千年关学精神,让传统文化在青春舞台上焕发新生。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震古烁今的”横渠四句”,穿越千年时光,在西安交通大学的舞台上再次激荡起青春的共鸣。大型原创舞台剧《大儒张载》的高校巡演启幕,不仅是一场艺术盛宴,更是一次传统文化与现代青年的精神对话。这部由陕西师范大学师生历时五年打造的原创剧目,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当代青年打开了一扇通往北宋大儒张载精神世界的大门。

《大儒张载》的创作本身就是一次文化传承的壮举。五年的打磨历程,见证了高校师生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创新。该剧以五位现代学子对张载思想的叩问为引,通过《范希文启智引航》《汴京城论学逢贤》等四幕篇章,完整呈现了张载从投笔从戎到创立关学的精神蜕变。这种古今对话的叙事结构,巧妙地消弭了时空距离,让千年之前的哲思与当代青年的困惑直接对话。陕西师大学生主演陈思喆谈到塑造张载形象时表示,为了真实还原这位北宋大儒,他和团队多次研读《经学理窟》等原著,每次演出都是对先贤精神的再体悟。这种严谨的创作态度,使得舞台上的张载既有圣贤的智慧高度,又有常人的热血与彷徨,打破了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

该剧的艺术创新尤其值得称道。舞台上,”时光之芒”的光影设计串联起千年时空,原创舞蹈《太和之韵》以《正蒙》哲学为灵感,配合”思想弹幕”等现代互动技术,构建了一个既古典又现代的审美空间。这些艺术手法不是简单的炫技,而是服务于内容表达的需要——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关学精髓。当剧终时”横渠四句”的集体诵读声响起,许多观众自发起立鼓掌,这一场景生动诠释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学生马小涵的观后感颇具代表性:”对’横渠四句’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激励着自己要做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人。”这正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所要达到的效果——不是让青年被动接受教条,而是主动汲取精神营养。

关学作为最具陕西地方特色的思想资源,其现代价值在剧中得到了充分展现。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院长石碧球指出:”张载所创立的关学是最具陕西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关学强调”经世致用””躬行实践”的特点,与当代青年追求实干的精神不谋而合。《大儒张载》通过展现张载从军旅到讲学的人生轨迹,生动诠释了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如何在具体历史情境中展开。这种展现方式,避免了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让观众看到思想与生活的有机统一。当青年学子看到张载如何在现实困境中坚持理想、如何在挫折面前坚守信念时,他们获得的不仅是对古人的了解,更是对自身处境的思考。

《大儒张载》的成功演出,为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播提供了有益启示。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王欢的观感切中肯綮:”借由戏剧这扇窗,让青年学子在诗化叙事中触摸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在戏剧张力里体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需要更多这样既有思想深度又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传统的文化传承往往局限于课堂讲授或文本阅读,而舞台艺术能够调动观众的多重感官,创造更为立体的接受体验。自2020年张载诞辰千年之际首次公演以来,《大儒张载》不仅多次在校内成功演出,更走进社会为西安市民带来文化体验,这种”从校园到社会”的传播路径,展现了高校文化成果服务社会的可能。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双重冲击下的今天,如何保持文化自觉与自信,是摆在当代中国青年面前的重大课题。《大儒张载》通过艺术形式给出的回答是:回归传统的深度,恰恰能获得面向未来的力量。当千年关学精神在青春舞台上激荡回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期许。这部剧作的成功启示我们,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需要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需要搭建古今对话的有效平台,更需要一批像《大儒张载》创作团队那样的文化使者,以敬畏之心解读传统,以创新之思呈现经典。

《大儒张载》高校巡演的启幕,标志着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正在当代青年中展开。这部剧作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艺术地再现了一位北宋大儒的形象,更在于它创造了一种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对话机制。在这种对话中,古老的智慧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成为照亮现实的精神火炬。当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在剧场里与张载”相遇”,当”横渠四句”再次激荡起新时代的回声,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正在这样的实践中变为现实。

Avatar photo

作者: 千跃网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