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博物馆遇见社区:解码长干里的时空记忆与文化共生

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联动全球征集与社区共创,让居民口述历史与数字技术共同激活长干里的千年文化记忆。 在南京城南的街巷深处,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正悄然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2025年&…

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联动全球征集与社区共创,让居民口述历史与数字技术共同激活长干里的千年文化记忆。

在南京城南的街巷深处,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正悄然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这里举办的”重回长干里”系列活动,不仅搭建起公众与历史对话的桥梁,更探索着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命力。这场由博物馆主导、社区居民深度参与的共创计划,正在重新定义我们与历史相处的方式。

全球征集令:让文物回家

一个月前,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发出的”重回长干里”全球征集令,如今已收获20余条珍贵文物线索。从梁武帝到李白,从朱棣到郑和,长干里这片土地承载了太多历史记忆。捐赠仪式上,首批捐赠者王陈鑫接过证书时感慨:”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这位南京市民的捐赠行为,代表着普通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热忱。

博物馆品牌宣传部经理胡磊介绍,这次征集不仅关注实物文物,更注重通过数字化手段重现大报恩寺在海外的文化影响力。这种创新思路打破了传统文物征集的局限——既邀请全球博物馆共享数字资源,又联动本地市民参与保护。正在进行的”永不消失的遗产创客大赛”更将这种理念推向新高度,征集”物理实体+数字融合”的公共艺术方案,让古老遗产以现代语言诉说。

记忆地图:居民口述中的长干里

“北山门、宝塔根、聚宝门、宝塔顶……”这些带着烟火气的老地名,在”编织记忆的塔”共创讨论中次第浮现。9位来自老城南的居民、社区工作者和文化爱好者围坐一起,用记忆拼接着历史碎片。

年过七旬的吴美泰老人谈起报恩寺小学的半圆形校门时,眼中闪烁着光芒。对他而言,大报恩寺不仅是历史遗迹,更是承载童年记忆的容器。而曾经住在扫帚巷的吴静女士一句”或许我们此刻站着的地方,就是我小时候住的地方”,道出了时空交错的恍惚感。这些个人记忆的涓涓细流,最终汇入长干里的历史长河。

年轻文化爱好者凃秋灵的感悟尤为深刻:”一个地点如同声音,具有地方性与多重性。”在她看来,文化意义需要不断创作与拓展,而居民口述正是最鲜活的创作素材。这种代际间的记忆传递,让长干里的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记载,而成为可感可知的情感联结。

社区博物馆:重构文化共生关系

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的创新实践,代表着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通过邀请社区居民参与叙事,博物馆正在打破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播模式,构建起双向互动的文化共生关系。

这种模式的价值在于:一方面,居民的地方性知识能丰富博物馆的叙事维度;另一方面,博物馆的专业资源可以帮助社区强化文化认同。正如讨论中一位参与者所言:”了解叔叔阿姨们的故事后,愈发感受到这里历史的厚重。”这种情感共鸣,正是文化遗产能够持续焕发生命力的关键。

在全球范围内,类似的社区参与式博物馆实践方兴未艾。大报恩寺的探索特别之处在于,它将全球视野与地方特色有机结合——既通过数字技术连接世界各地的文化资源,又扎根南京老城南的社区土壤,让全球性与地方性在长干里这个特定时空中达成和谐统一。

数字时代的遗产保护创新

“永不消失的遗产创客大赛”的举办,彰显了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在数字时代的创新思维。当文化遗产遇上数字技术,保护与传播的边界被不断拓展。参赛者提出的”物理实体+数字融合”方案,很可能重新定义未来博物馆的展陈方式。

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反映在理念革新上。博物馆不再只是文物的保管者,更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创意平台。通过数字手段,散落全球的大报恩寺相关文物得以”重聚”,而社区居民的记忆则可以通过AR、VR等技术获得可视化呈现,最终形成立体的文化记忆网络。

启示与展望:谁的历史?谁的记忆?

大报恩寺的实践给我们深刻启示:文化遗产保护不应是专家独白的场域,而应成为多元主体对话的空间。当居民、学者、创意人才和普通访客都能参与历史叙事时,文化遗产才能真正”活起来”。

展望未来,这种社区参与模式有望进一步发展深化。可以想象,通过建立居民口述史档案库、开发基于地理信息的记忆地图APP、举办常态化社区策展活动等方式,长干里的时空记忆将获得更加丰富的呈现形式。

当博物馆遇见社区,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过去,而成为可触摸、可参与的当下。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的探索告诉我们:最好的文化遗产保护,是让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成为历史的讲述者与传承者。这或许就是”重回长干里”最深刻的意义——在记忆的编织中,我们共同创造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新历史。

Avatar photo

作者: 千跃网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