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通过嫦娥六号月背样本研究,取得四项突破性成果,首次揭示月球背面持久火山活动、磁场反弹、水分布二分性和原始月幔特征,为月球演化史提供了全新认知。
2025年7月10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以封面专题形式发表了中国嫦娥六号任务的首批四项突破性研究成果。这批来自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珍贵样本,如同打开了一部封存数十亿年的”月球编年史”,为人类认识地月系统演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突破性发现改写月球认知
研究团队通过对2.8千克月壤样本的系统分析,取得了一系列颠覆性发现。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月背玄武岩中首次识别出两期截然不同的火山活动:早期喷发发生在约42亿年前,晚期则延续至28亿年前。这一发现彻底打破了学界对月背地质活动”早衰”的固有认知,证明月球背面同样具备长期维持火山活力的能力。
“就像发现了一部被遗忘的史诗,月背向我们展示了与正面完全不同的地质叙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吴福元院士这样形容。团队利用超高精度铀-铅定年技术,将SPA盆地的形成时间精确锁定在42.5亿年前,误差仅±0.1亿年,为太阳系早期撞击历史提供了关键时间锚点。
磁场研究方面,科学家在28亿年前的月壤颗粒中检测到异常强烈的古磁场信号,其强度达到5微特斯拉,是同期地球磁场的十分之一。”这就像捕捉到月球’心跳’的复苏瞬间,”南京大学惠鹤九教授解释,”说明月球发电机并非线性衰减,而是存在脉动式的活跃期。”
最令人意外的发现来自月幔物质的水含量分析。月背幔源区的水含量仅为0.5-1ppm,不足正面样本的三分之一。这种显著的”水二分性”暗示月球内部可能存在大尺度物质分异,为解释月海分布不对称性提供了新思路。
多学科协同攻关创纪录
从样品解封到成果发表仅用时11个月,中国科学家创造了深空探测研究的新速度。这得益于独具特色的”大科学”组织模式——中国科学院整合了全国23个研究所的尖端设备,组建了涵盖地质学、行星科学、物理学等12个交叉学科的联合攻关团队。
“我们采用了’全链条创新’的研究策略。”国家天文台李春来研究员介绍。在样本处理阶段,团队自主研发的惰性气体保护解封系统实现了月壤零污染处理;分析阶段则动用了全球分辨率最高的纳米离子探针(空间分辨率达50纳米)和超导量子磁力仪(灵敏度达10^-12特斯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研究首次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应用于月壤颗粒分类。通过训练神经网络识别超过300万颗矿物颗粒的形态特征,团队成功从0.3克样品中分离出关键的火成岩矿物,将传统方法的效率提升了60倍。
月球演化新模型呼之欲出
基于这些发现,中国科学家提出了”撞击-岩浆协同演化”的新理论框架。该模型认为,42亿年前的SPA巨型撞击不仅重塑了月壳结构,还可能穿透月壳引发了深部物质重组。这种冲击效应与后续的岩浆活动共同塑造了月球的二分特性。
“就像在拼图上找到了关键几块,”青年科学家崔泽贤展示的模拟数据显示,月背玄武岩的极度亏损特征可能源于撞击导致的熔体抽提过程,”SPA撞击就像一把勺子,挖出了月球深部的’样本’。”
这一理论对未来的月球基地选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发现月背某些区域的钛铁矿含量高达15%,这些矿物不仅是制氧的重要原料,其分布规律还暗示了月幔对流的历史轨迹。
展望深空探测新征程
随着嫦娥六号样本研究的深入,中国行星科学正在形成独特的研究范式。中国科学院已启动”月球科学数据中心”建设,将整合嫦娥系列获取的3.4TB科学数据,面向全球研究者开放共享。
“我们正在见证中国行星科学的’成人礼’。”王赤院士透露,2030年前将实施月球样品返回任务2.0,目标是从月球最古老的撞击盆地获取更多”原始档案”。更长远的目标是建立月球原位科研站,实现从”采样返回”到”就地研究”的跨越。
这场科学探索的意义早已超越月球本身。正如《自然》社论指出,中国科学家通过解密月背”时空胶囊”,不仅改写了月球史,更开辟了人类认识系内天体的新途径。当未来的星际探险家回望今天,2025年的这个夏天或许会被铭记为行星科学的新纪元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