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似与神似之间:两种张桂梅演绎折射出时代审美与艺术表达的深层碰撞。”
2023年至2025年间,中国影视圈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两位实力派女演员先后塑造了同一个时代楷模张桂梅的形象。海清在电影《我本是高山》中的演绎与宋佳在电视剧《山花烂漫时》的诠释,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表达。这种同题创作引发的广泛讨论,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演技比较,成为观察当代中国影视创作理念变迁的一面镜子。

形似与神似的艺术分野
海清的表演选择了一条”形神兼备”的道路。为贴近原型,她不仅深入云南山区体验生活,更在外形塑造上下足功夫——晒黑皮肤、加深皱纹、模仿张桂梅特有的走路姿态。这种极致追求形似的表演方法,体现了方法派表演的典型特征。电影中,海清眉头紧锁的面部表情、佝偻的背影确实让观众第一眼就认出了”张桂梅”,但这种高度写实的表演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部分观众反映,海清版的张桂梅”太过苦难”,仿佛每个镜头都在诉说生活的重压。
相比之下,宋佳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表演路径。她没有刻意模仿张桂梅的外在特征,而是着力捕捉人物精神内核。在《山花烂漫时》中,宋佳塑造的张桂梅常常面带微笑,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这种处理不是对现实的美化,而是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深度开掘。宋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张桂梅老师最打动我的不是她承受了多少苦难,而是她在苦难面前展现出的生命活力。”这种”神似重于形似”的表演理念,最终呈现出一个更具鼓舞力量的张桂梅形象。
剧本叙事框架的隐形博弈
两种艺术表达的差异,更深层源于影视作品不同的叙事策略。《我本是高山》采用了传统英雄叙事模式,将张桂梅置于一个接一个的困境中——资金短缺、社会偏见、健康危机。这种叙事确实展现了人物的坚韧,但过于密集的苦难呈现反而让部分观众产生了情感疲劳。更引发争议的是,电影对某些事实的艺术改编,如将酗酒父亲改为母亲,这种处理被批评为”为戏剧冲突而制造冲突”。
《山花烂漫时》则采用了更为平实的叙事方式。电视剧没有回避困难,但更注重展现张桂梅与学生、同事之间的日常互动。在这些看似普通的场景中,观众看到了教育工作的真正意义——不仅是克服困难,更是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编剧刻意减少了戏剧性冲突,增加了许多温暖的生活细节,如张桂梅与学生一起唱歌、为生病学生煮粥等场景。这种叙事选择让角色更加立体,也更容易引发观众共鸣。
时代审美变迁的镜像反映
两位演员对同一角色的不同诠释,折射出当代中国观众审美需求的深刻变化。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观众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苦难叙事,他们渴望看到困境中的人性光辉,期待被故事激励而非仅仅被感动。一项针对年轻观众的调查显示,82%的受访者更愿意观看”展现积极解决问题”而非”单纯呈现苦难”的影视作品。这种审美转向,正是宋佳版张桂梅获得更高评价的社会心理基础。
同时,公众对真实人物改编作品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在《我本是高山》引发争议后,有学者指出:”当代观众不再被动接受艺术加工,他们渴望参与对真实的讨论。”这种参与式观影文化,使得影视创作必须在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之间找到更精准的平衡点。《山花烂漫时》的成功之处,恰恰在于它既尊重事实又不过度戏剧化,既呈现困难更突出希望。
表演艺术与社会价值的双重考量
这场关于表演艺术的讨论,最终指向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我们期待通过影视作品传递怎样的社会价值?海清的表演无疑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但过于沉重的呈现方式可能无意中强化了”苦难造就英雄”的单一叙事。而宋佳的诠释则展现了另一种可能——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不仅因为他们承受了什么,更因为他们如何面对这些承受。
值得注意的是,两种表演风格并非绝对对立。在理想状态下,形似与神似、苦难与希望、个人与时代,这些维度应该得到更辩证的统一。未来的影视创作或许需要探索第三条道路——既能如海清般深入角色肌理,又能像宋佳那样开掘精神高度;既呈现现实的重量,也不失理想的光芒。
张桂梅老师的故事还在继续,关于如何讲好这个故事的讨论也不会停止。海清与宋佳的不同演绎,为中国影视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参照。在这个意义上,两种艺术表达的碰撞不是零和游戏,而是推动行业进步的良性互动。当我们不再简单比较”谁演得更好”,而是思考”怎样才能讲得更好”时,这场讨论就实现了它最有价值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