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大陆被困到国标落地:隐藏式门把手的生死六个月

在演员王大陆因特斯拉隐藏式门把手被困事件推动下,大河报历时半年追踪报道,促使工信部出台新国标征求意见稿,强制要求汽车配备直观可用的机械门把手,以杜绝安全隐患。 还记得那个引发全网热…

在演员王大陆因特斯拉隐藏式门把手被困事件推动下,大河报历时半年追踪报道,促使工信部出台新国标征求意见稿,强制要求汽车配备直观可用的机械门把手,以杜绝安全隐患。

还记得那个引发全网热议的夜晚吗?2025年初,演员王大陆因特斯拉隐藏式门把手故障被困车内,最终演变成一场冲突闹剧。当时许多人将其视为明星八卦一笑而过,但大河报却从中嗅到了深藏的安全隐患。历时六个月追踪报道,我们终于见证了历史性的一刻——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为曾经被视为“科技象征”的隐藏式门把手戴上了“安全紧箍咒”。

科技光环下的安全隐患

曾几何时,隐藏式门把手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标配”,流畅的线条、降低的风阻,无不彰显着科技感与未来风。从特斯拉到蔚来,从小鹏到理想,几乎所有的造车新势力都将此作为设计亮点。然而,在这份光鲜背后,却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安全危机。

大河报自2025年3月起开展的调查显示,隐藏式门把手在碰撞、断电等极端场景下频频“掉链子”。浙江一位Model 3车主在遭遇电池热事件后,电动把手完全失效,险些酿成悲剧;山东一位家长因不了解应急装置位置,不得不在暴雨中砸窗救出被困的孩子。

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同品牌汽车的应急操作逻辑五花八门,甚至连专业的维修技师都坦言:“每换一个车型,就得重新学习一遍应急操作方法。”在分秒必争的救援时刻,这样的复杂性无疑增加了安全隐患。

一纸国标,生命防线

此次征求意见稿的出台,直指隐藏式门把手的痛点问题,用硬性指标筑牢安全底线。新标准要求,所有乘用车车门必须配备机械释放装置,并且明确规定:即便遭遇不可逆约束装置展开或动力电池热事件,非碰撞侧车门必须无需工具就能从外部拉开。

为解决“找不到、摸不着”的现实难题,标准对外把手操作空间给出了具体尺寸——至少60mm×20mm×25mm,确保在紧急情况下,救援人员或普通市民的手能够轻松伸入操作。

车内的应急设计更是新规关注的重点。机械内把手必须裸露在乘员视线范围内,安装位置也有明确界定:要么直接装在车门上,要么距离车门边缘不超过300mm,并且必须处于座椅R点前方、0至680mm高度的“黄金区域”。这意味着,即使在能见度低的恶劣条件下,乘员也能凭直觉找到开门装置。

安全与噱头的博弈

“这标志着汽车设计从‘噱头优先’回归‘安全本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专家在接受大河报记者采访时直言,隐藏式门把手所减少的风阻对续航提升微乎其微,相比之下,其因缺乏冗余设计而埋下的安全隐患更值得警惕。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此前向本报透露,正是出于安全考量,企业始终未跟风采用隐藏式门把手设计。这一坚持在今日看来,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巩义一家国内知名车门锁公司的业内人士则揭秘,隐藏式把手的成本实际上比传统门把手高出数倍,且故障后需要整体更换,车企坚持使用更多是为了塑造“高端形象”。在这场安全与噱头的博弈中,新国标的出台无疑给行业带来了正向引导。

车企积极响应,安全成为新共识

值得欣喜的是,新规尚未正式落地,已有车企率先响应。特斯拉设计总监公开表示,公司正在重新整合门把手系统,让应急操作更加直观易懂。小鹏汽车也透露正在研发“电路双备份”把手,针对性解决极端场景下的失效问题。

这些积极信号表明,在舆论监督和国家标准的双重推动下,汽车行业正在形成“安全优先”的新共识。从追逐炫酷科技感,到回归安全本质,这一转变背后是无数事故教训的总结,更是对生命的尊重。

六个月追踪,见证行业变革

从王大陆事件引发热议,到推动国家标准出台,大河报用六个月的时间,见证了隐藏式门把手从“科技宠儿”到“安全考题”的全过程。这六个月里,我们的记者走访了十多个城市,采访了近百位车主、行业专家和车企代表,用一篇篇扎实的调查报道,推动了这一关乎千万驾驶人安全的变革。

如今,这份《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正在工信部官网公开征集意见,截止日期为2025年11月22日。每一个关心汽车安全的人都可以通过正规渠道发声,您的建议或将决定未来千万辆车的“逃生密码”。

科技的进步应当服务于人的安全与便利,而非相反。我们期待,随着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落地,车门把手不再成为用户的困扰和安全的隐患。因为在这场关乎生命的考题面前,没有任何妥协的余地。

Avatar photo

作者: 千跃网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