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出手规范外卖市场,平台收费将更透明、商户负担得减轻、骑手权益有保障,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今天,一则关乎千家万户“吃饭问题”的重磅消息正式发布——市场监管总局组织起草的《外卖平台服务管理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稿)》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份直指外卖行业痛点的规范性文件,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商户、平台和消费者之间引发强烈反响。

新规背后,是无数中小商家的心声与期盼。近年来,随着外卖平台收费规则日益复杂、计费方式不断变化,不少商户陷入了“看不懂、算不清、赔本赚吆喝”的经营困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强治一针见血地指出:“常常出现商户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怪现象。”这种不透明的收费机制,让本就承受经营压力的餐饮商家雪上加霜。
此次征求意见稿亮出“硬招”,明确限定平台收费项目,严禁随意新设收费项目,并从公示方式、结算明细、推广效果等维度作出细化规定。更值得关注的是,新规要求平台建立科学合理的收费体系,按照“合理匹配原则”设定技术服务费、配送服务费和推广服务费。特别令人振奋的是,文件明确提出要“推动平台建立技术服务费下调机制,逐步降低基础佣金”,并对中小微商户制定费用减免措施,这无疑将为无数中小餐饮经营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减负红利。
针对近年来愈演愈烈的“补贴大战”,新规也展现出强硬态度。专家指出,一些平台为抢夺用户流量开展的促销活动,往往演变成“裹挟式”竞争,许多商户被迫卷入价格战,甚至不得不自行承担促销成本,严重挤压了合理利润空间。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平台价格促销成本不应变相或直接要求商户分摊,同时禁止平台强制或变相强制商户开展价格促销。这些规定将有力遏制过度“价格战”,还市场一个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
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新规使出“组合拳”,直击“幽灵外卖”等行业顽疾。所谓“幽灵外卖”,是指没有合法资质的商户通过假证、套证等违规手段上线经营,这些隐藏在居民楼、出租屋内的无证餐饮,成为食品安全的巨大隐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欣介绍,新规要求商户提供真实证照、门店场景信息甚至“一镜到底”的定位视频,平台需执行严格的准入与动态审核,再结合“网上亮证”的社会监督,将从源头阻断违规商户的进入通道。
针对外卖行业特有的“爆单”现象,新规引入了创新的“接单控制提示”机制。当系统监测到商户订单负荷过重时,平台将主动预警并提示消费者“商家繁忙”,既尊重了商户的经营自主权,又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有效提升外卖服务的稳定性和用户体验。
与此同时,外卖骑手的权益保障也获得高度重视。新规聚焦配送员的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和社会保障,要求建立与工作任务、劳动强度相匹配的报酬分配机制。平台需合理限定接单时长,对连续接单超过4小时的骑手进行疲劳提示,并设置合理的接单量上限。这些规定体现了对劳动者的人文关怀,有望改变“与时间赛跑”的配送生态。
这份征求意见稿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外卖行业将进入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它不仅在维护市场秩序、减轻商户负担方面作出制度安排,更在保障食品安全、维护消费者权益和保障劳动者权益之间寻求平衡。即日起至10月24日,社会各界可通过多种渠道提出意见建议,共同参与这场关乎每个人“舌尖上的安全”与“餐桌上的幸福”的重要立法。
从街头小馆到连锁品牌,从外卖骑手到普通消费者,这项新规将影响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它的出台预示着:那个平台收费不透明、商户被迫参战、“幽灵餐厅”频现的外卖乱象时代,即将画上句号。一个更加规范、透明、健康的外卖新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