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杨东东靠一身荒野技艺瘦31斤赢下七星山70天生存战,成为名副其实的“荒野之王”。
2025年9月22日,夜幕降临七星山,一场持续了70天69夜的极限生存考验终于落下帷幕。湖南怀化选手杨东东,从十余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以坚韧的意志、出色的野外技术和稳定的心态,摘得“七星山杯”中国极限荒野求生挑战赛冠军,独揽10万元大奖。

赛后第二天,当我们联系上这位新晋“荒野之王”时,他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很开心,但也有一点遗憾。”他说,“如果王大励没有退赛,我觉得我还能再待一个多月。”讲这话时,他刚刚重新吃上了一顿家常饭,却仍不忘野地里的日子:“昨天我还上了新陷阱,要是比赛没结束,今天应该又能吃上肉了。”
一、 从147斤到116斤,他用70天换了一身“沧桑”却也练就一身本领
杨东东,1992年出生,湖南怀化人。
参赛前,他体重147斤,脸庞圆润、身形壮实,看上去就是个寻常的踏实青年。
70天过去,当他从七星山的原始丛林走出来时,体重骤降31斤,脸颊凹陷、胡子拉碴,眼里却闪着沉静的光。
他不是靠饿赢的。
凭的是一手绝活:编鱼篓、设陷阱、钻木取火、辨识草药……他甚至在决赛阶段给自己做了条凳子。“改天再做个饭桌。”他在视频中轻描淡写地说。那不是炫耀,而是多年山野生活赋予他的从容。
他管老鼠叫“杰瑞”,那是他在山中最稳定的蛋白质来源。
捕获,洗净,熏制,储存——每一步都冷静得像一场仪式。“好货沉底。看,这是杰瑞尾巴,煮了都泡发了。”他对着镜头展示一餐“盛宴”,仿佛手中是人间至味。
二、 陷阱艺术家 vs 苦毅力派,一场技术与心态的终极较量
这场比赛,不只是一场体能的消耗战,更是策略、技能与心理的全面博弈。
杨东东是出了名的“技术流”:他做的竹编鱼篓精细如艺术品,连主办方都叹为观止。捕不到鱼?没关系。他有的是耐心。几天后,鱼篓里满是螃蟹——他用烟熏保存,就像他从小跟爷爷学的那样。
而另一边,广西选手王大励则代表了另一种生存哲学——“毅力派”。
他不太擅长制作工具,蛋白质来源常常告急,但他硬是撑到了最后阶段。
他生吃葛根藤里的白虫,说“很甜”;
他打理了一片野生韭菜,还给某种植物果实起名“大力金刚丸”;
他调侃说比完赛要去当吃播,说“在荒野里吃素就要多吃,不然不抗饿”。
他们一个靠手艺吃饱,一个靠胆量硬扛。
都让人佩服,但最终,是杨东东那种系统性、可持续的生存模式,撑到了最后。
三、 冷、饿、想家……荒野中没有容易二字
七星山的美,是原始而险峻的美;
七星山的夜,是刺骨难熬的夜。
入秋之后,气温骤降,两位选手都经历了近乎极限的寒冷。
杨东东半夜冻醒,爬起来生火,天没亮就赶着加固庇护所,用蕨类植物填塞每一处漏风的缝隙。
王大励也在视频里发抖地说:“昨晚太冷了,基本没睡着……早上烤了几小时火才缓过来。”
除了低温,还有饥饿、孤独与危险。
选手“空文大师”被蛇咬伤退赛;
杨东东也曾因误食不明植物呕吐不止;
下雨之后山路泥泞,每一步都得走得谨慎。
而比生理挑战更戳心的,是想家。
王大励曾在视频中低声说:“昨晚梦到家人,今天特别想他们。”
杨东东没多说,但他告诉我们,是小时候跟爷爷上山打野的记忆,陪他度过了最沉默的日子。
四、 山的孩子,终于回到了山
杨东东说,他对山野的熟悉,来源于童年。
十四、五岁,他就跟着爷爷进山,学会辨认药材、设置陷阱、编织竹器。“那时候家里条件一般,但山不会让你空手而归。”他说这些话时,语速不快,却透着一股由衷的尊敬。
比赛之前,他在怀化养蜂、经营婚庆公司,日子平静。
但他从没真正离开过山野。
他习惯性地往山里跑,打磨技术,保持连接。
所以当他出现在七星山的赛场上,他做得每一件事都极稳、极熟练:生火、搭棚、找食、存粮……仿佛他只是回了另一个家。
五、 他不是在“求生”,他是在山里生活
很多观众说,看杨东东的视频,不像看竞技,像在看山居日记。
他不急不躁,甚至有点从容得过分。
他给自己做凳子,计划做桌子,还打算用棕榈编一床被子——如果不是比赛提前结束,他本可以过得更“宜居”。
这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心境。
他吃鼠肉、啃螃蟹、煮野菜,却从不显得狼狈。
他用爷爷教他的蔑活,把荒野过成了自家后院。
六、 尾声:山还在那里,他还会回去
拿到十万奖金之后,杨东东并没有特别激动的计划。
他说先回家,好好吃几顿饭,陪陪家人。
但他也坦言,只要身体允许、山在呼唤,他还会再来。
“我不是来征服荒野的,我是来与它共处的。”
说这话时,他像是说给山听,也说给自己听。
这场比赛结束了,但杨东东的山野人生,或许才刚刚开始。
|人物金句|
“火不能灭,灭了,人心就慌了。”
——“七星山杯”冠军杨东东
|记者后记|
在见到杨东东之前,我以为赢下这种比赛的人,一定凶猛如兽、沉默如石。
但他不是。
他讲话踏实又轻缓,提到爷爷时会笑,说到手艺活眼里有光。
他让我明白:真正的荒野之王,不是最强的征服者,而是最懂得如何与山共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