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设”崩塌?于东来26字回应引爆舆论,汤家凤早看透了一切

于东来因争议言论遭遇人设危机,商界“良心”光环之下被指背离消费者初心。 谁能想到,一向被称为“商界清流”的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竟会因短短26个字,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这位…

于东来因争议言论遭遇人设危机,商界“良心”光环之下被指背离消费者初心。

谁能想到,一向被称为“商界清流”的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竟会因短短26个字,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这位曾经被无数人推崇为“良心企业家”的超市老板,近日接连陷入舆论漩涡。从高调支持身陷预制菜风波的西贝,到“九一八”这个特殊日子对电影《731》的争议回应,不少人直言:“于东来这次,恐怕真的翻车了。”

一、26个字,掀起千层浪

电影《731》选择在9月18日这个刻入民族记忆的日子上映,无疑带着沉甸甸的历史分量。它讲述了一段我们永远不能忘却的过去。据数据显示,该片首日票房即破3亿,可见公众对这段历史的关注与敬畏。

然而,就在于东来的社交平台评论区,有网友留言希望他能够利用自身影院资源为这部电影做了宣传支持时,他的回复却让所有人愕然:“传播美好比传播仇恨更能引导人们走向光明。”

这句话迅速点燃了舆论。许多网友感到不解与愤慨:“正视历史,怎么就成了‘传播仇恨’?”

“731部队的历史是事实,不是虚构。铭记历史的目的,正是为了避免悲剧重演、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

也有粉丝痛心表示:“于老板,这一次,你的‘光明’照错了方向。”

二、不仅是“失言”,更是立场质疑?

于东来这句被指“轻描淡写”的回应,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反弹,不仅是因为话语本身的分寸问题,更因为它触碰了民族情感的红线。

有网友犀利点出:“作为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在‘九一八’这样沉痛的日子,选择以‘美好’淡化历史伤痛的表达方式,是否恰当?”

更有人联想到他此前一些模棱两可的发言,怀疑这是否反映出他对历史缺乏基本的敬畏。

事实上,这已不是于东来近期第一次引发争议。

三、西贝风波:他从“消费者代言人”变成“企业家盟友”?

就在本月,“西贝预制菜”事件持续发酵。罗永浩公开质疑其菜品全部为预制冷冻食品,后厨乱象亦随之曝光。西贝一时之间站在了风口浪尖。

令人意外的是,于东来很快发出多条动态公开声援西贝:“多谢西贝、海底捞……让大家还能安心吃饭”、“每家企业都有难处,希望大家多些体谅”。

这番话立刻引发消费者强烈不满。那个一直以来被视为“替老百姓说话”的于东来,为何突然站到了消费者的对立面?

更耐人寻味的是,有人发现胖东来早已布局预制菜产业。2023年,胖东来投资15亿建设中央厨房产业园——原来他与西贝,竟是“同行盟友”。

不少支持者感到失落:“我们以为他是商界的良心,却忘了他终究是个商人。”

四、汤家凤的预言:商人重利,初心易忘?

对于这系列风波,考研名师汤家凤的一段点评再次被广泛转发:“你说的话只代表你自己,不代表大家。判断一个企业好不好,不是看它做得多大,而是看它是否真的把老百姓放在心上。”

这段话言简意赅,却字字戳中核心。

于东来和胖东来之所以被大众厚爱,正是因为他们长期以来推行高工资、善待员工、退货自由等举措,在消费市场树立了“良心企业”的标杆。

可当“支持同行”优先于“维护消费者”,当“传播美好”模糊了历史应有的严肃,信任的裂缝也就悄然产生。

五、“良心”是本色,还是生意?

于东来或许并非存心“翻车”。

也许他真的相信“美好比仇恨更重要”,也许他出声支持西贝是出于企业家之间的共情。

但问题在于,当他享受了“良心”人设所带来的公众信任与品牌美誉,自然也应承受与之相应的社会责任和舆论审视。

大众反感的,从来不是商人谋利,而是以“初心”赢得喜爱,却在实际选择中与消费者越走越远。

很多人仍然记得胖东来“员工第一、客户第二”的温暖理念,可如果企业在利益相关议题上一次次做出令人失望的抉择,这样的“良心”要如何让人信服?

六、写在最后:企业走得再远,不能走离人心

于东来和胖东来的“塌房”风波,给所有企业提了一个醒:

在这个时代,观众在意的不只是产品和规模,更是企业背后的价值观与立场。

真正的“传播美好”,离不开对历史的尊重、对消费者的坦诚,以及对初心的坚守。

一家企业若赢得人心,要靠一点一滴的信任积累;

而失去人心,往往只在一句话、一件事的落差之间。

于东来是否真的“翻车”,或许尚难定论,但这番争议无疑再次印证:

世上最难做的“人设”,叫做本色;最坚固的生意,叫做人心。

Avatar photo

作者: 千跃网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