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割去的红痣:一位被拐女子34年的寻亲血泪路

34岁单亲妈妈霍婉君1岁时被拐卖,人贩子拒绝提供亲生父母信息,童年遭养母虐待的她靠奋斗创业成功,却始终无法割断寻亲执念,在法律追诉期已过的困境中仍坚持寻找血亲。 2025年9月,3…

34岁单亲妈妈霍婉君1岁时被拐卖,人贩子拒绝提供亲生父母信息,童年遭养母虐待的她靠奋斗创业成功,却始终无法割断寻亲执念,在法律追诉期已过的困境中仍坚持寻找血亲。

2025年9月,34岁的单亲妈妈霍婉君面对镜头泣不成声。她刚刚收到警方的正式答复:拐卖她的人贩子胡某拒绝提供任何关于她亲生父母的信息,而由于案件已过追诉期,法律再也无法惩戒这个改变她一生命运的罪犯。

​700元与一颗被割去的红痣​

1992年冬天,1岁的婉君被人从重庆拐至河北邯郸。买家支付了700元,这个数字像烙印般刻在她的记忆里。养母发现她胸口有颗显眼的红痣——可能是亲生父母识别的标记,竟用土办法强行割除。如今那道疤痕依然清晰,如同她无法愈合的身世之痛。

“他们怕我被认出来,连最后一点身份证明都要剥夺。”婉君颤抖着抚摸胸口。DNA数据库比对显示,她原本可能来自重庆渝中区,但具体线索至此中断。

​养父的温暖与养母的冷酷​

童年唯一的温暖来自养父。这位善良的男人始终不知道妻子在重庆另有家庭,更不知道这个女儿是买来的。他省吃俭用供婉君读书,偷偷在她书包里塞水果,在寒冬背着她走过十里雪路去诊所看发烧。

“养父临终前拉着我的手说:‘房子留给你,好好活下去’。”婉君回忆道。然而养父去世后第七天,养母就带着重庆的丈夫和儿子闯进家门,强行霸占房产。11岁的婉君被赶出家门,开始独自求生。

​打工少女的150元羽绒服​

从11岁到18岁,婉君洗过碗、发过传单、在纺织厂彻夜赶工。第一份工资到手时,她做了一件令工友不解的事:给养母买了一双高跟鞋,给自己买了件150元的黄色短款羽绒服。
“我想用善意化解仇恨,哪怕换来的是她恶狠狠的眼神。”那件羽绒服她穿了整整五个冬天,袖口磨破露出棉絮,像极了她千疮百孔的童年。

​创业逆袭与寻亲执念​

凭借惊人韧性,婉君从摆地摊起步,逐步创办起自己的家居公司,在邯郸买下两套房产。物质越丰裕,寻亲的渴望就越强烈:“我想知道我是谁,想问问他们找过我没有。”

她通过警方找到89岁的人贩子胡某,对方承认当年从重庆火车站拐走她,却坚决不透露亲生父母信息。“他说‘都过去这么多年了,何必再找’。”这句轻飘飘的话,击碎了婉君最后的希望。

​法律困境与寻亲新技术​

由于《刑法》规定拐卖犯罪追诉期为20年,此案已无法追究刑事责任。警方表示,即便人贩子不配合,打拐DNA数据库仍在持续比对中。

2025年,新兴的遗传基因技术为寻亲者带来新希望。通过祖源分析,婉君的基因样本显示与重庆大足区某家族高度匹配。志愿者正协助进行线下排查,试图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她的血亲。

​千万被拐者的缩影​

婉君的遭遇是无数被拐儿童的缩影。据公安部统计,全国打拐DNA数据库已收录10万份寻亲者数据,但仍有超过30%的案例因年代久远无法匹配。许多被拐者面临双重困境:既难融养家,又难寻归途。

心理学研究显示,被拐人群的抑郁症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3.2倍。婉君坦言:“每次看到别人喊妈妈,心里就像刀割一样。”

​守望相助的寻亲联盟​

令人欣慰的是,民间寻亲组织正形成强大助力。“宝贝回家”志愿者已协助婉君采集基因样本,通过人脸跨年龄识别技术还原她1岁时的相貌,制作寻亲海报在重庆各区县张贴。

更有科技公司提供免费祖源分析,通过染色体匹配缩小搜索范围。这些努力虽如大海捞针,却让绝望者看见微光。

​尾声:未尽的归途​

如今婉君每天都会刷新DNA数据库,床头放着那件褪色的黄色羽绒服。“我会一直找下去,告诉每个被拐的孩子不要放弃希望。”

她的微信签名写着:“世上最远的距离,是站在你面前却不知你是我的亲人。”这道跨越34年的鸿沟,或许终将被科技与执着填平。

Avatar photo

作者: 千跃网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