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婵,18岁的转身:从十米跳台到大学课堂,青春自有万千可能

全红婵从容开启大学生活,在学业与运动间平衡成长,大众以更包容的心态支持她的人生新阶段。 2025年9月13日,一个看似寻常的秋日,却因一位不寻常的新生而显得格外明亮。广州暨南大学的…

全红婵从容开启大学生活,在学业与运动间平衡成长,大众以更包容的心态支持她的人生新阶段。

2025年9月13日,一个看似寻常的秋日,却因一位不寻常的新生而显得格外明亮。广州暨南大学的校门口,那个我们熟悉的身影——全红婵,背着书包、扎着半马尾,安静地走进了校园。她不再是奥运赛场上那个沉着如冰、入水无痕的“跳水天才”,而是一名普通又不普通的大一新生。

这一天,她正式成为暨南大学运动训练专业2025级本科生。

​“量身定制”的大学路:冠军背后的另一种温柔​

媒体报道中,“量身定制”四个字格外引人注目。校方为她提供了弹性学制,最长可延至8年,并设有专门的学分折算机制——这意味着,她不必在训练与学业间艰难抉择,不必被迫牺牲哪一个。她的院长,是同样从跑道走向课堂的苏炳添。这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理解:运动员的青春,不只属于赛场,也属于成长。

报到那天,她捐赠了自己在巴黎奥运会上的亲笔签名出场服。那件衣服曾见证她身披国旗、望向领奖台的时刻,如今安静陈列于校史馆,像一枚时间的书签,标记着她从竞技体育走向更广阔人生的转折。

​开学典礼上的她:严肃,是一种新的成长​

开学典礼上的她,穿着明亮的黄色校服,头发利落地扎起。作为新生代表发言时,她的神情是前所未有的严肃。那个曾经在采访中俏皮说“想吃辣条”的小姑娘,那个赛后蹦跳着与队友拥抱的活泼少女,此刻站在千人礼堂前,认真而郑重。

我们突然意识到:全红婵,18岁了。

她依然青春洋溢,却多了一份沉静;依然眼神清澈,却更显坚定。这种“反差”不是人设的转变,而是生命自然而然的展开——就像每一颗星都有光,但也都有自己的轨道。

​“请不要再说她胖了”:网友的心疼与守护​

随后,开学照片在网络上流传。许多人的第一反应不是祝贺,而是担忧:“她好像胖了一点”“这状态还能比赛吗?”但很快,更多声音迅速覆盖了这种焦虑:

“请不要再议论她的身材!”
“没有哪个运动员想成绩下降,没有谁愿意被身体变化困扰。”
“她已经是中国跳水的传奇。未来能否再创辉煌,我们都该坦然接受。”

这些留言,是一种成熟的守护。我们终于学会不再用“必须永远胜利”的道德绑架去消耗一个运动员的人生,而是说:“你去飞,我们去陪;你若累,我们来接。”

​闪耀与孤独:天才的荣光与重量​

有网友一针见血地写道:“全红婵百姓喜欢,但圈子里不受欢迎,因为她太耀眼。”

这句话背后藏着一丝心疼。竞技体育的现实往往如此:极致的天才注定孤独,因为她改写了一切规则,也重新定义了“可能”。但我们也明白——体育的精神是超越,而非重复;是突破,而非固守。

如果有一天她选择离开十米跳台,那不是退缩,而是选择。17岁就已实现大满贯,三金加身、双奥冠军,她早已在中国体育史上刻下名字。如今转身读书、体验青春、结交朋友、度过或许有些“腼腆”却真诚的大学日子——何尝不是另一种勇敢?

​陪伴的力量:那一双握紧她的手​

教练陈若琳最近分享了一段温暖小事:刚入学时,全红婵有些害羞和紧张。是室友林珊——同样是国家跳水队的队员——一直牵着她的手,带她参加迎新活动,陪她走过陌生的校园路。

这画面让人动容:哪怕是最耀眼的星,也需要陪伴的光。我们总是记住冠军的辉煌,却常忘记她也不过是一个18岁的女孩,第一次离家、第一次住校、第一次尝试同时做“学生”和“运动员”。

但她并不是一个人。暨大给予的不仅是弹性学制,更是一处允许她慢慢生长、自由试错的土壤。

​“老天简直宠溺她?”——不,是她值得​

有人说:“老天对全红婵简直是宠溺。”因为奥运会推迟一年,正好让她在14岁迎来巅峰。但世上从没有仅靠幸运的成功。机会来时,她接住了——用成千上万次跳跃、无数次压住水花的执着、以及扛住发育关与舆论压力的坚韧。

如今,她走进暨大,校方说:“这里为你准备了最绚丽的颜料。”而她回应这份信任的方式,是认认真真地、一笔一画地,开始绘制自己的人生新图景。

结尾:愿你的青春,不只被世界记住,更被自己珍惜​

全红婵,18岁快乐。
愿你享受每一堂课、每一次训练、每一场朋友的玩笑、每一个自习室的傍晚。
愿你不必永远做“神话”,而可以做一个幸福的人——
会笑、会哭、会迷茫、也会慢慢找到自己想要的方向。

你已经发光过,还可以继续发光——
无论是在跳台上,还是在课堂里,抑或只是在18岁该有的青春里。

Avatar photo

作者: 千跃网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