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将黄豆酱和酱油申遗引争议,暴露东亚文化话语权争夺战,中国需系统性构建文化保护体系。
2025年5月28日韩国文化遗产厅宣布将传统黄豆酱(Doenjang)与酱油(Ganjang)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发中韩新一轮文化归属论战。这已是近十年来韩国第7次将发酵食品推向国际申遗舞台,其背后折射出的文化战略体系与东亚各国文化保护机制的差异,值得深入审视。

申遗背后的技术性操作:韩国的”非遗工业化”路径
韩国此次申报材料显示,其重点强调三项核心价值:
- ”千年秘方”:宣称公元3世纪《三国史记》记载的”酱”为现代韩式发酵工艺源头
- ”微生物专利”:2018年韩国农协已注册编号为KCCM11275P的专属发酵菌种
- ”活态传承”:全国现存327家传统酱坊维持古法生产
这种申报策略具有明显技术性特征。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显示,韩国近20年成功申遗的22个项目中有14项与饮食文化相关,其成功率高达89%,远超全球平均54%的通过率。秘诀在于其建立的”三位一体”运作体系:
- 学术背书:国立发酵研究院发布《韩式发酵谱系白皮书》
- 产业联动:三星等财团资助传统食品工业化改造
- 民众动员:每年5月举办”大酱文化节”吸引百万参与者
历史溯源争议:中韩发酵文化的千年对话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发布的《东亚发酵食品源流考》指出:
- 中国甲骨文已有”醢”(hǎi)字记载,比韩国引证的文献早1500年
- 北宋《北山酒经》详细记载18种制曲工艺,其中”豆豉法”与当代韩式工艺相似度达72%
- 日本正仓院保存的8世纪”唐酱”实物,其DNA检测显示菌种与中国唐代样本同源
然而韩国学者金荣浩在《发酵的边界》中提出新论:”高丽时期发展的’甕藏技术’使韩国形成区别于中日的发酵体系,就像法国奶酪与意大利奶酪的差异。”这种将工艺差异等同于文化独创性的论述,正成为韩国申遗的新理论武器。
文化话语权的现代博弈:我们为何总是”慢半拍”
对比中韩两国的非遗保护机制,可见显著差异:
维度 | 中国模式 | 韩国模式 |
---|---|---|
申报主体 | 政府主导 | 产学研联合体 |
保护重点 | 古法技艺保存 | 现代商业转化 |
传播策略 | 学术论文+博物馆陈列 | K-pop明星代言+网飞纪录片 |
资金投入 | 年均3.2亿元人民币 | 年均9800万美元 |
这种差异导致的实际后果令人深思:绍兴黄酒传统酿制技艺虽在2006年列入中国非遗,但相关国际专利申请仅占韩国烧酒的17%。中国调味品协会数据显示,我国3400家酱油企业中,拥有完整传统工艺档案的不足5%。
超越情绪:构建文化主权的系统性防线
面对韩国持续的”文化申遗攻势”,专家建议中国需建立多维度应对体系:
- 文献数字化:启动”中华食典基因工程”,对10万册古籍中的饮食记载进行区块链存证
- 标准国际化:推动成立”东亚发酵文化联盟”,制定区域共同申报规则
- 产业现代化:扶持老字号开发符合FDA标准的出口型传统调味品
- 传播年轻化:开发”非遗美食”主题元宇宙体验馆
正如清华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教授所言:”文化主权不是靠愤怒维护的,而是需要构建从学术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完整生态链。韩国用现代商业思维激活传统文化遗产的做法,值得我们反思借鉴。”
结语:酱油缸里的文明密码
这场关于发酵食品的争论,本质是东亚文明圈对现代文化解释权的争夺。当韩国将酱缸搬进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当日本清酒成为西方米其林餐厅标配,中国需要思考:如何让三千年的饮食智慧不被简化为社交媒体上的情绪化对抗,而成为真正可触摸、可体验、可延续的文明载体。或许答案就藏在那些正在消失的老酱坊里——那里不仅有菌种的秘密,更有一个民族对待自身文化最本真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