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人教育群中99个账号是假的,诈骗团伙利用家长的教育焦虑设下“名校名师”陷阱。
2025年夏天,上海一位母亲在深夜的屏幕前怔住了。她刚刚发现自己加入的那个热火朝天的“清北名师家长群”,群里100个“家长”中,有99个都是虚拟账号。而她,是这个群里唯一的真实存在,也是唯一的待宰羔羊。

一、“完美”的陷阱:当名校光环照进教育焦虑
王女士至今记得那个改变一切的下午。她在育儿论坛看到一篇真挚的长文——一位“妈妈”详细记录孩子如何从班级中游逆袭考上重点中学,感谢“智慧课堂”的“清北名师一对一伴学”。文章下方,数十位“家长”热情追问联系方式。
“就像找到了救命稻草。”王女士后来对警察说。她添加了文末的“老师”企业微信,被拉进一个充满希望的学习群。群里,“北大毕业的名师”每晚直播分享教学心得,“家长们”踊跃提问、真诚感谢,时不时还有人晒出孩子成绩提升的截图。
一切都是为她量身定制的剧场。她是台下唯一的观众,却不知道台上所有人都是演员。
二、骗局拆解:50部手机编织的教育梦魇
上海长宁警方的调查揭开惊人真相:这个号称“上海冲向终点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的“智慧课堂”,实际只是一个由3人组成的诈骗团伙。主犯王某注册了多家空壳公司,购买50多部手机和数十台电脑,注册大量虚拟账号。
他们分工明确:王某一人分饰三角——他是群里的“客服老师”,是直播间的“北大名师”,还是发布软文的“热心家长”。同伙史某负责在各大平台引流,用精心设计的话术寻找焦虑的父母。
最令人心惊的是他们的“群聊操控术”:每个学习群里,真实家长通常只有1-2人,其余全是虚拟账号。这些账号有着真实的头像、详细的朋友圈、逼真的育儿烦恼,它们互相呼应,营造出火热氛围,让犹豫的家长迅速坠入信任陷阱。
三、破碎的信任:当教育理想成为诈骗温床
一位受害父亲在接受采访时哽咽:“我们省吃俭用存下辅导费,没想到连老师都是假的。”更让人心痛的是,许多家长至今不愿告诉孩子真相,怕击碎孩子对“名师”的崇拜和对学习的热情。
这起涉案30万元的案件,折射出当下教育焦虑被恶意利用的现状。诈骗分子精准抓住了家长的心理弱点:对名校的崇拜、对个性化辅导的渴望、以及“别人都在补课”的从众焦虑。
警方发现,诈骗团伙甚至研究了教育心理学。他们的合同特意设置“一个月试学期”,让家长放松警惕;他们的退款条款写得极其严苛,当家长提出退款时,就以“虚构情况违约”为由拒绝。
四、警示与思考:如何守护教育的本真
长宁警方在破案后发出郑重提醒:选择培训机构务必核实资质,慎防“名校名师”噱头。但 beyond 程序性的警示,这起案件更值得我们深思。
在一个被焦虑驱动的教育市场中,如何辨别真实与虚假?当“清北名师”成为销售话术,当学习群变成表演剧场,我们是否忘记了教育的本质是真诚与传承?
有教育专家指出:“最好的教育从来不是某个名校光环,而是因材施教的耐心和教学相长的真诚。”那些需要50部手机来伪造热闹的课程,本身就不可能带来真正的成长。
此案侦破后,一位警察在办案笔记中写道:“我见过很多诈骗案,但利用父母对孩子的爱来行骗,是最令人痛心的。”也许,此案最大的警示在于:最珍贵的教育,从来不在那些需要轰轰烈烈营销的“名师群”里,而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与引导中。
当又一个开学季来临,愿所有父母都能放下焦虑,看清真相——真正的教育,不需要99个虚拟账号来证明它的价值。